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一個專門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通過開展“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系列活動,采用沉浸式體驗學習的方式,增強全社會珍惜資源、共同守護地球家園的自覺意識。
以世界地球日活動為窗口舞臺,在具體的實踐行動中,我市協同推進“護良田”與“復青山”的綠色實踐,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可見可感。
□何雨晴 記者 蘭建春
主題活動小手拉大手,為地球充點“綠”
4月20日,人民公園文化廣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現場,孩子們踏上了廢舊物品大改造的奇妙之旅。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廢舊紙盒、塑料瓶等常見廢棄物在孩子們的手中搖身一變,化作造型獨特的漂亮花瓶,變身彩虹綠樹裝點的地球模型。老師還同步講解了環保知識。
現場還舉行了空瓶“植”換活動,1至5個空瓶即可兌換一盆綠植,現場回收空瓶超500個。7歲的小朋友陳浩軒在他媽媽的帶領下,收集了20多個空瓶,并親手用可回收物品創作出一件件小工藝品,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也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我要讓地球永遠多彩美麗。”陳浩軒說。
連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積極開展主題活動市集、舉辦土壤檢測體驗、開設自然課堂講座等活動,以“開放沉浸式體驗+現場實踐”的方式,推動愛護地球家園的生態意識從認知向行動轉化,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
耕地保護“三位一體”,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不僅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更有日復一日的堅持。清晨,平武縣高村鄉基層田長秦芳和往常一樣,來到田間地頭,查看秧苗生長情況。在她的任務清單中,有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查看有無村民違法占用耕地私搭亂建,一旦發現,便及時上報上一級田長,這樣的工作已逐漸融入她的日常生活。
“平武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只有守住田埂,護住耕地,才能真正保住老百姓的飯碗。”平武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平武以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線控制線”為引導,自然資源、農業、林業等部門建立會商制度,對各類違法用地問題進行梳理,建立臺賬、加快整改,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制度。
來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整改恢復耕地7.61萬畝,耕地面積凈增加2.5萬畝,耕地數量連續3年實現凈增加。在積極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過程中,全市共設立各級田長和網格員7882名,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縫隙”耕地保護新格局。去年,綿陽各級田長和網格員累計巡田99萬余次,上報“非農化”“非糧化”、撂荒等問題全部處置到位,處置率為100%。
生態修復遏新增化存量,生態“痛點”變綠色亮點
既有耕地保護的“存量守護”,也有著眼生態修復的“創傷愈合”。在江油市新安鎮黑灘村,往年收割草皮破壞掉的黑土地,如今得以恢復,在清晨的露珠滋潤下,地里的莊稼長勢正旺。
30公里外,北川一處歷史遺留礦山治理現場,曾經裸露的巖壁上爬滿爬山虎,新栽種的刺槐苗已抽出了嫩芽,無人機正盤旋巡檢邊坡復綠情況。“這片10余畝的‘生態傷疤’終于愈合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市已建立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立體監管體系,近年來,已累計實施12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爭取國省獎補資金720余萬元,修復后的土地重煥生機。
在“護良田”與“復青山”的協同推進中,綿陽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長牙齒”硬措施,大力開展違法行為“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動,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全力確保“紅線”不失、“飯碗”不翻,在2021年至2024年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反饋考核中,綿陽分數排名全省第一。
連續兩年在全市開展違法行為“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動,主動排查問題,制定違法問題整改的“時間表、路線圖”,加快推進整改,堅持在“遏新增、化存量”上硬功,已完成1457個圖斑的縣級和市級審核,昔日的生態“痛點”正加速轉變為綠色亮點。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