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人民醫院醫生與青蓮鎮中心衛生院醫生共同問診
區域醫療檢測中心醫生正在進行病理檢測
實時監管全市檢驗情況
患者在武都鎮中心衛生院取藥
“以前做胃功能檢查得去綿陽,來回折騰兩三天,現在在江油人民醫院當天就能拿報告!”市民賈元坤的切身感受,折射出江油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帶來的就醫變革。曾經困擾群眾的“就醫難、看病貴”問題,正通過這場基層醫療改革逐步破局。
自去年起,江油在醫改中主動探索,以“縣帶鄉、鄉帶村”的梯次幫扶機制為核心,聚焦“管理、服務、利益、責任”四大機制創新,打造出醫療資源富集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模式,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劉煜 甘敏 文/圖
資源下沉
從“輸血”到“造血”筑牢基層醫療基石
清晨,青蓮鎮中心衛生院內早已忙碌起來。“大黃和番瀉葉這類刺激性藥物要停用,改用溫和的中藥配伍。”副院長余友杰正專注地指導年輕醫生調整一位慢性病患者的用藥方案。余友杰原來是江油市人民醫院中西結合科主任,今年初下沉基層,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扎實的專業知識,不僅將優質醫療服務帶到鄉鎮,還積極開展帶教工作,助力院內醫生提升業務水平。
通過“傳幫帶”提升基層醫生診療能力,只是江油市醫療資源下沉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市已有92名中級職稱醫師開展對口幫扶,將三甲醫院的診療規范引入鄉鎮。
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中,江油依據人口數量、地理位置和機構分布等實際情況,由總醫院統籌全局,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牽頭,組建三大健康管理片區,實行統一調配、管理與考核,形成分片分層分級的定向幫扶模式。通過“技術、服務、管理”下沉,持續鞏固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雙提升。
雁門鎮衛生院負責人楊陳介紹:“總醫院開展大型醫院巡查義診、對口支援、成立駐點幫扶醫療隊等舉措,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在上級醫院的幫扶下,我們衛生院已能獨立開展膽囊、闌尾等腹腔鏡三級手術10余項。”
聚焦人力資源整合,構建“醫防融合”體系,將縣級??漆t師與疾控公衛人員編入家庭醫生團隊,落實鎮村328個基層網格開展跟蹤隨訪。同時,縣級醫院預留20%的專家號源和住院床位,優先保障家庭醫生轉診,進一步夯實基層醫療服務基礎。據統計,目前,江油基層就診率已達53%。截至去年12月,縣域就診率同比增長0.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和住院人次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94%、11.12%。
資源統籌
從“病人跑”到“資源跑”改變就醫新格局
曾經,“一份報告等三四天”“做不了檢查只能往城里跑”是江油鄉鎮居民就醫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深入推進,這一困境已被徹底打破。2024年3月,江油市區域醫學檢驗中心正式啟用,以資源整合與技術創新為基層醫療注入強勁動力。
走進江油市人民醫院區域醫學檢驗中心,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運轉不停,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將冷鏈物流車送來的各鄉鎮標本整齊碼放。該院主管檢驗師馬燕介紹:“中心日均處理標本4000余份,新增檢驗項目40余項,能滿足99%以上的臨床需求,每日接收區域內鄉鎮醫院標本達30至40份。”
在醫共體建設中,江油統籌集約全市資源,打造貫穿城鄉、輻射全域的醫共體資源共享“五大中心”,區域醫學檢驗中心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該中心采用“2+6+X”模式,市人民醫院和市第二人民醫院作為核心實驗室,分別承擔510項和408項檢測;6家市屬醫院檢驗科升級為二級中心實驗室;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檢驗科改造為基層網點實驗室,覆蓋全市23個鄉鎮,極大提升了檢測效率,讓鄉鎮患者無需跨區域奔波。
信息化建設是醫改的關鍵突破口。全市31家醫療機構接入統一平臺,對質量管理、標本轉運、耗材使用、設備運行等環節實施實時動態監管,實現檢驗數據實時共享、結果互認。如今,各鄉鎮醫院檢驗科不能做的由區域檢驗中心冷鏈物流車統一轉運檢測、簽發報告,各醫療單位可在本單位終端直接調閱或打印報告。“以唐氏篩查為例,以往需外送3—5天,現在通過平臺流轉,24小時內就能出報告。”江油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陳芳說。目前,區域外送檢測項目從80項減至30項,就醫檢測時長大幅縮短,群眾就醫負擔顯著降低。
從“病人跑”到“資源跑”,江油的醫改實踐印證: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破資源壁壘,讓優質醫療觸手可及,正是破解基層就醫難題的關鍵。這場始于“強基層”的改革,為縣域醫共體建設提供了經驗——當醫療資源真正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基層醫療的“神經末梢”才能真正煥發生機,為百姓帶來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