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農業(yè)農村廳公布了2024年“天府糧倉·百縣千片”高產競賽評選結果,梓潼縣佳裕家庭農場入選全省糧油規(guī)模經營先進主體,54歲的古國洪作為負責人榮獲“糧王”稱號。
從普普通通的農民到全省“糧王”,多年間,古國洪一次次“折騰”,闖出新“稻”路,讓“望天地”成了“高產田”:烘干糧食8000余噸,服務小農戶1.5萬余戶,經營收入達2600萬元,每戶小農戶平均增收600元……
這一份豐收“答卷”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愣頭青”吃了“熊心豹子膽”
梓潼長卿鎮(zhèn)田間地頭,泥浪翻滾,古國洪用粗糙的手全神貫注操作著新一代耕地機。初春的陽光下,他黝黑的臉上那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皺紋格外明顯。今年,是古國洪與田地打交道的第12個年頭,回想從一條“險”路到闖出一條“稻”路的經歷,他思緒萬千。
年,全國大力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廣闊農村大有作為的風吹到了鄉(xiāng)村田野,作為農機產品銷售人員的古國洪卻發(fā)現了一種“怪現象”:“到處都在說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助力糧食增產,但是我們的農機產品銷量反而陷入瓶頸,沒有增長。”古國洪回憶,他走遍多個田地發(fā)現,“怪現象”背后的原因其實就是“沒人種地”。
“國家大力支持農業(yè)發(fā)展,沒人種,我就來種!”古國洪嗅到了發(fā)展氣息,他當即放棄銷售的工作,拿出積蓄投入到種地中。
毫無耕種經驗的他,第一次出手就是700畝,周圍人看著這個“愣頭青”,直言是“吃了熊心豹子膽”。質疑聲中,為了種好零零散散的地,古國洪沒日沒夜地干,聘請多位工人,向老農人請教……一系列努力下,古國洪卻“不負眾望”——虧本了!
“當時虧了20多萬元,但我卻認為這是個好事情。”古國洪說:“除了田地本身質量差以外,我意識到種地除了勤勞,更需要善用設備工具。于是,我不聽‘老農人’的那些種地經驗,得提高機械化程度。”
越虧越種!帶著這份“折騰”,古國洪繼續(xù)承包400畝地,并入手了多臺農業(yè)器械,在眾人不解的眼神中,一場熱烈的“農業(yè)革命”發(fā)生在長卿鎮(zhèn)的田野間。最終,他扭虧為盈了。
“老把式”玩出“科技范”
既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嘗到了農業(yè)器械的甜頭,古國洪積極轉變觀念,從“背靠黃土面朝天”的思想中徹底解放出來。
為了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保障糧食產量,讓有限的土地多產糧,古國洪積極參加縣上農業(yè)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以前父母總愛說,讀書不用心只有回來種地,現在我反而去學習種地了。”古國洪笑著說。
科技對農業(yè)來說能有多重要?古國洪給記者講了個故事,過去一到播種期就愁眉苦臉。“試過很多種機器,都達不到播好、長好的目標。”古國洪說,自己實在“琢磨”不出門道了,好在縣農業(yè)農村局的工作人員積極幫他對接專家團隊,并提供技術支持,還特意邀請省農業(yè)科學院的專家團隊。一批批農業(yè)科技工作者與古國洪一起,在田間忙著測試各種播種機新機型,學習利用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
科技賦能下,2018年,古國洪在自己的1000畝稻茬小麥地上嘗試了濕田免耕條播技術,播種環(huán)節(jié)每畝節(jié)約成本60元以上,節(jié)約種子10斤。到了冬干春旱時期,保墑能力顯著增強,土壤濕度比旋耕麥田高出10%以上,小麥后期長勢明顯,產量提升了40至60公斤。
小麥產量的不斷提升,正是古國洪真正實現從“會種田”到“慧種田”轉變的一項有力實踐。目前,他所在的合作社共有56臺農機設備,日常還會對周邊村民開展農技培訓,讓村民們都吃上這一碗“技術大餐”。
“中國碗”盛上“梓潼糧”
全省的“糧王”評選標準嚴格,涉及生產效益、產量水平、管理水平等,能從中脫穎而出,古國洪認為,除了機械化以外,錨定糧油單位面積產量提升,帶動梓潼全縣糧食產量提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建設一塊,示范帶動一大片。在古國洪的佳裕家庭農場,他陸續(xù)投入500余萬元購置耕種防收烘干全環(huán)節(jié)農機設備,同時配套烘干中心、農機停放棚、低溫儲存庫、辦公及培訓等附屬設施,不斷輻射帶動周邊糧油生產規(guī)模經營發(fā)展,2024年累計培訓各類農機操作人員800余人次,完成生產環(huán)節(jié)農業(yè)社會化服務4.5萬畝次,輻射臥龍鎮(zhèn)、文昌鎮(zhèn)等6個鎮(zhèn)(鄉(xiāng))。
為“天府糧倉”夯實“天府良田”之基,讓“中國碗”盛上一份“梓潼糧”。在梓潼縣,類似古國洪這樣的產糧大戶還有許多。據悉,全縣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689戶,1000畝左右規(guī)模的大戶13戶。縣農業(yè)農村局為種糧大戶提供稻谷種植補貼、統防統治、項目上農資補貼、農機購補等,并為其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黃昏時分,古國洪總會到田里轉悠,作為新一代“糧王”,這份榮譽讓他倍感壓力,更充滿動力:繼續(xù)耕好希望的田野,來自“糧王”樸素的初心信念,也是與時代發(fā)展的同頻共振。(記者 劉曉東)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