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獲
凝心聚力抓改革,實干擔當促發展。
1月8日至10日,縣級主要負責同志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讀書班在市委黨校舉行。
讀書班期間,大家結合自身實際,緊扣發展所需、問題所在、群眾所盼,進行了深入思考。透過學員們的讀書筆記,呈現了各地各部門各單位進一步強化改革擔當,拼經濟、搞建設、抓發展、惠民生的清晰思路、真招實策,更彰顯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綿陽圖景的堅定信心、干勁拼勁。
縣(市、區)、園區
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綿陽科技城黨工委副書記董泓
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將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樣板。聚焦核心技術攻關,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實施創新平臺強基行動,高水平建設“軍民協同創新中心”,支持中電科九所、京東方等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打造成果轉化“集聚地”。加快建設“科技大市場”,創新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近轉化”機制,做優“科技+金融”生態體系,構建“中試+”生態體系,推動省市級中試平臺提能升級;堅持創新產業引領,打造產業集群“新高地”。持續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優勢產業“建圈強鏈”,培育壯大新賽道產業;高標準建設科技城戰略備份產業園,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
突出“三個聚焦”縱深推進改革
□涪城區委書記、區長張虛懷
涪城區將聚焦改革進程中“核心動能、關鍵支撐、落點歸宿”三個緊要環節,馳而不息將改革向縱深推進。一是聚焦“科教融合”抓改革,凝聚發展新動能。持續夯實科教基礎、壯大科創主體、優化科創生態,加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努力讓“科教融合”鐫刻涪城最具辨識度的城市印記;二是聚焦“產業興盛”抓改革,做強發展硬支撐。加大開放合作、深化改革賦能、調優產業結構,持續推動產業拓增量、挖潛量、提質量,努力讓“百業興盛”繪就涪城最具震撼力的城市畫卷;三是聚焦“幸福宜居”抓改革,順應民生新期待。用心用情保障基本民生、提升品質民生、做牢底線民生,努力讓“幸福宜居”傳遞涪城最具煙火氣的城市溫度。
用好“關鍵一招”增強發展動能
□游仙區委書記韓曉清
游仙區將聚焦經濟建設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用好改革“關鍵一招”,為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綿陽圖景作出更大貢獻。一是以院地協同發展為牽引,牢記使命抓創新、興科技。支持戰略科技力量發展壯大,大力提升技術供給能力,著力優化制度供給能力,全力增強要素供給能力,為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強勁動能;二是以園區綜合改革為突破,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加快建設核醫療健康、激光技術應用、航空與燃機、數字經濟產業園,加速構建“3+3”先進制造產業體系;三是以公共服務配置改革為導向,用心用情惠民生、增福祉。以游仙人力資源產業園、“零工驛站”為載體充分促進就業,以游仙三小和醫療救治能力提升項目建設為突破優化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以失能半失能老年養護院、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為重點做實“一老一小”保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實干篤行推動“全年精彩”
□安州區委書記胡斌
安州區將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實干篤行推動強勢開局、全年精彩。一是著力提振有效需求。大力實施項目攻堅行動,堅持以文旅促消費,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社消零總額增速保持全市前三;二是推動工業提質增效。深入實施“科擎未來·創領安州”工程,推進安州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完善綿阿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更多產業支撐點;三是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圍繞加快建設“綿陽城市新中心”,統籌推進新區開發和城市更新,支持各鄉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積極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力爭全區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四是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各項民生實事項目,確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支出比重穩定在70%以上。堅決守住安全生產、防汛減災、森林防滅火、生態保護等紅線底線,確保全區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加快建設千億全國百強縣
□江油市委書記、市長董正紅
江油將認真貫徹市委決策部署,以“項目投資攻堅年、深化改革突破年”為牽引,為加快打造綿陽市域副中心、全力建設千億全國百強縣開好局起好步。著力抓產業強發展優勢,旗幟鮮明強工業,推進建材等傳統產業煥新、特材等主導產業壯大,因地制宜發展算力、儲能等新質生產力;千方百計興三產,實施李白文化景區品質大提升行動,辦好“商家聯動、千萬讓利”大促銷活動;多措并舉穩農業,高質量打造青蓮—方水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著力攻項目強發展動能,全力抓好“百億級”“建圈強鏈”“新賽道”三類產業項目,形成強勁增長動能。著力促改革強發展保障,深化經濟體制、城鄉融合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更好激活力、破瓶頸、促發展。
找準抓手爭創全國百強縣
□三臺縣委書記曾建軍
三臺將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建設綿陽副中心、爭創全國百強縣的實際成效。以產業發展為主抓手。做優存量產業、做強新興產業、做活短板產業,爭創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成渝地區重要農產品保供基地、綿陽服務業副中心、成渝地區重要旅游節點城市;以項目投資為硬支撐。建好用好項目策劃、儲備、實施工作機制,動態建好策劃庫、儲備庫、實施庫,加快推動AI高速銅連接、祠堂灣水庫等項目建設,盡快形成增量貢獻;以投融資為突破口。推進縣屬國企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提升防風險和“造血”能力;發揮融資專班統籌協調作用,構建財政金融良性互動機制;以體制機制為動力源。注重改革系統集成,持續健全經濟運行、營商環境、在外人才聯誼、全域鄉鎮抓經濟等工作機制,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闖新路出實績為全局添彩
□梓潼縣委書記劉強
梓潼將秉承“小縣也有大擔當、大作為”理念,闖出新路、干出實績,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一是在加快建設全國優質生態綠色農產品供給地中闖新路、出實績。統籌做好現代農業園區升星晉級、西南最大種豬場和“第一車間”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縣;二是在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目的地中闖新路、出實績。全力籌備全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精心謀劃文旅促消費活動,持續擦亮叫響“祈福七曲山勵志兩彈城”文旅標識;三是在加快建設四川丘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地中闖新路、出實績。堅持以健康食品產業為主導,全流程做好項目謀劃招引建設,進一步深化園區體制機制、營商環境改革,推動產業提質、服務提標、改革提效,加快打造雙百億產業集群;四是在加快建設綿陽高品質幸福美好生活宜居地中闖新路、出實績。持續補齊交通、城建、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高效配置,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治理效能,加快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宜居城市。
抓好“四個關鍵”提升發展質效
□鹽亭縣委書記何長鷹
鹽亭將找準定位、堅定信心、拼搏實干,立足實際抓發展,跳起摸高爭一流,持續鞏固和增強“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具體來講,鹽亭將落好能源化工“關鍵一子”,以更大力度“輸出去留下來”;抓好提振需求“關鍵一環”,以更大力度“擴投資促消費”;走好城鄉融合“關鍵一步”,以更大力度“固底板提質效”;用好對外開放“關鍵一招”,以更大力度“走出去引進來”,全力推動鹽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時,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謀劃好更多具有鹽亭特色的原創性差異化改革舉措,以改革之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開放發展水平,力爭取得更多標志性成果。
以“四個全力”注入發展動力
□平武縣委書記姜坤
平武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一是全力以赴破難題,聚焦難點堵點問題,出臺務實的改革舉措;二是全力以赴抓產業。搶抓“天府森林四庫”建設機遇,持續擴大“雙黃”、果梅、山桐子等特色產業規模。加快報恩寺、王朗、虎牙三個核心景點和自然教育生態產業園建設,力爭核心景點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10億元;三是全力以赴盯項目。堅持項目為王,全力實施“交通、城建、產業”三大領域項目攻堅,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以上;四是全力以赴促改革。常態開展來秘境平武逛熊貓家園和熊貓走天下生態進萬家等系列活動,持續為平武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以改革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
□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李昊天
北川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縣,為全市大局作出更多貢獻。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石椅、帶動全縣、服務綿陽,加快建設綿陽北川石椅羌寨鄉村振興先行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響“羌食薈”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切實把優勢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提升群眾收入的“平均數”,也重點關注平均以下的“極少數”,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鞏固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改出發展新動力新溫度新成效
□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谷雨
經開區將主動在服務全市發展大局和國家級開發區一盤棋中找定位、強擔當,以改革的思維和方法促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一是改出發展新動力。始終保持“穩中求進爭突破、晉級升位創一流”的精氣神,按照一季度經濟增速高于全年謀劃工作,以首季爭先,迎全年突破;二是改出發展新溫度。謀劃實施好“口袋公園”、城市慢行系統、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等民生改革事項,常態化開展好“巴10薈”暨優化營商環境面對面活動,運營好企業幸福之家,打造“營在經開”總品牌。三是改出發展新成效。大力發展特色先進制造業集群,創新招商方式,確保招商引資工作繼續保持全市第一方陣,抓好全省集成授權改革試點,力爭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園區運營等方面得到更多授權賦能,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打造科創成果轉化“先行區”
□綿陽科技城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申澤
作為全國唯一以“科技”命名的省級新區,2025年科技城新區的目標是:爭當科技創新“排頭兵”,打造成果轉化“先行區”。具體做法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通過推進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化、市場化改革,實施“先投后股”“投貸聯動”、建強中試服務公共平臺等舉措,持續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化產業發展改革,推動四大創新產業集群成勢,加速低空經濟、航空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串珠成鏈。在深化項目支撐改革上面,盡快完工運營科技金融街、科技服務中心、大熊貓綿陽基地一期等省市重點項目,加快AI智能制造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載體建設,推動商業街區提檔升級,綿中科新校區、西財天府學院康復醫院等項目,書寫產、城、人融合發展“新篇章”。
夯實綠色發展的生態本底
□仙海區黨工委書記陳政
仙海區將以“水美仙海”為牽引,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全力爭創“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夯實綠色發展的生態本底。一是豐富多元業態,在擴內需促消費上創新突破。錨定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低空經濟、銀發經濟,建設新場景、創造新需求、帶動新消費;二是搶抓利好政策,在抓項目促投資上精準發力。持續做好旅游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城鄉融合、度假區配套領域的重點項目謀劃儲備,切實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穩投資、穩增長的實際成效;三是釋放優勢潛能,在城鄉融合發展上先行先試。大力推進“水美仙海”建設,實施“河湖連通”、交通攻堅、鄉村綠化等重點工程,推進和美鄉村、農旅融合試點建設,發展生態漁業、庭院經濟、智慧物流等綠色產業,推動景區與鄉村資源互補、效益聯動、雙向奔赴。
市級部門、重點企業
錨定“三大方面”搶先機強支撐
□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張欣
市經信局將從三個方面講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綿陽“工業”故事。第一,把握“三個機遇”,搶抓發展先機。聚焦服務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突出細分賽道和主攻方向,在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中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重點工業企業梯次培優行動,引領帶動一批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協同融通發展;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著力建設“智改數轉”賦能平臺和數字化促進中心,培育全要素數字化服務商和轉型標桿企業。第二,堅持“三個主動”,緊抓發展時勢。堅持主動對上爭取,精心編制“十五五”規劃,開足馬力對上爭取;堅持主動對接需求,持續謀劃舉辦分產業、精準化的產銷對接活動;堅持主動比拼競賽,圍繞建設專業化特色化園區,推動特色產業協同互補、集鏈成群。第三,建強“三個支撐”,夯實發展基石。抓實基礎支撐,圍繞重點產業鏈逐項完善“1個行動方案、1張產業鏈圖譜”和重點任務、重大項目、重點企業“3張清單”;抓實項目支撐,推動惠科系列等簽約項目盡早開工,益方田園、欣盛半導體等182個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永貴連接器等70個項目竣工投產;抓實產業支撐,持續釋放鏈主企業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
持續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市科技局局長李韋
市科技局將以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工作指引,不斷擦亮中國科技城“金字招牌”。狠抓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國省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培育新建一批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狠抓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行動計劃,持續深化院地互動機制,推動院所成果與企業常態化、精準化對接。用好中國(綿陽)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臺,支持建設一批中試研發平臺;狠抓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健全支持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支持企業牽頭在人工智能、激光技術等領域前瞻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
全力拼出綿陽交通大發展
□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譚譜
市交通運輸局將持續推進交通攻堅大會戰,加快建成川北交通樞紐。一是加快構建鐵公機開放大通道,全力構建“十”字主骨架,構建服務有力的高速公路網和覆蓋全國的航空服務網;二是著力健全高效率現代運輸體系,統籌客運和貨運發展,持續推進“金通工程”,打造“天府交郵通”品牌,促進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穩步推進汽車站轉型發展、客運樞紐智慧化升級,積極拓展低空運輸航線;三是轉變作風全力拼出交通大發展,搶抓國家政策機遇,提升項目招商吸引力,強化聯動拼保障,保障項目建設廊道需求。堅持“干”字當頭、“實”字托底,切實做到抓住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奮力抓好一季度“開門紅”、春運服務等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水利力量
□市水利局局長馬建光
市水利局將向上爭取國省支持、向下做好“三服務”工作,為奮力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綿陽圖景貢獻水利力量。一是啟動“十五五”和城區防洪規劃編制,錨定超長期國債等政策機遇,強化項目儲備申報,推動開茂水庫灌區等在建重點工程盡早完工,開工建設新華、月兒門、芭蕉坪水庫等重點工程,加快現代水網建設;二是深入推進水權水價改革,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三年行動和鄉村水務試點建設,兜牢居民和灌溉用水民生保障;三是推進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病險水庫整治,持續開展山洪避險搬遷和汛期主動轉移避險;四是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深入整治河湖“四亂”問題,確保水資源管理和河湖管理持續走在全省第一梯隊,擦亮綿陽水生態底色。
深化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廷偉
市農業農村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市委八屆九次全會精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一是緊扣“產業升級延鏈”,突出種業優勢、建強農業園區、打造農業品牌,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二是緊扣“和美鄉村建設”,注重鄉村發展規劃、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強化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三是緊扣“農村經營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四是緊扣“城鄉融合發展”,大力盤活閑置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深化城鄉融合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
綜合施策擴消費穩外貿促開放
□市商務局局長陳崇諾
全市商務系統將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抓項目、強主體。抓實消費新引擎,用好國省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疊加綿陽特色政策;營造消費新氛圍,發放人才消費禮包,策劃開展商文旅“消費+”活動;培育消費新業態,大力發展首發經濟、會展經濟、寵物經濟、循環經濟,爭創全國零售業創新提升試點城市;優化消費新環境,打造特色便民生活圈;升級開展“綿動全球”活動,布局建設海外城市展廳、經貿服務站、海外倉和獨立站,建設科技城國際合作服務中心;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建設國際班列運營平臺,暢通西拓、南進、東接、北融通道;拓展“低空+物流配送”應用場景,提速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全力打造川北物流樞紐城市;優化服務業發展體系,大力發展科技信息服務業;推動商貿流通、銀發經濟、文旅產業品質化升級,全力打造國家服務業標準化試點。
推動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雙向奔赴”
□市文廣旅局局長竇建磊
市文廣旅局將堅持干字當頭、實字托底,堅持一流標準、一線工作,創新推出文旅場景“萬花筒”,全力做大文旅投資“推進器”,持續提升文旅品牌“吸睛度”,牢牢守住文旅安全“壓艙石”,進一步擴大引客流量、提振文旅消費、培育精品線路、抓實文旅項目,著力打造全省大九寨、大熊貓、大蜀道品牌旅游線路的門戶樞紐和涪江流域文旅中心,為奮力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綿陽圖景增光添彩。目前,正圍繞“樂享綿州歡喜過年”主題,開展綜藝賀歲、雅樂迎新、民俗鬧春、百藝煥季、樂游跨年五大主題、71項“樂玩系列”文旅惠民活動,用最大努力把節日氛圍造起來,讓文旅場所火起來、市民游客樂起來,推動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雙向奔赴”,為大家度過一個“巳巳”如意、“新新”向榮的新春佳節加油助力。
全面推動招引再提質再提速
□市經濟合作局局長朱誼
市經合局將深入實施重大產業化項目招引攻堅行動,全面推動招引再提質、落地再提速。一是堅定不移招大引強。緊盯全省布局綿陽的重點產業鏈,聚焦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力爭全年引進5億元以上項目120個以上;二是多方聯動招引外資。聚焦外商投資熱點,聯合組織“出海招商”“出海引資”,力爭全年新設外資企業20戶以上;三是精細服務項目落地。強化招商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深入開展助企行動,促進招商成果盡快轉化為投資成果;四是系統推介投資環境。策劃舉辦系列重大投資推介活動,確保月月有活動、場場見實效;五是健全新型招商機制。全面推行市場化招商新模式,發揮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助推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綿陽。
優化營商環境助推企業發展
□市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局局長王兵
市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局將聚焦“拼經濟”,切實做好政務服務工作。一是擦亮招商引資金字招牌。積極探索營商環境招商新模式,統籌抓好國、省營商環境評價,堅持需求導向,增強企業獲得感滿意度;二是助力經營主體降本增效。以控制成本為核心,著力打造“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優服務、更宜生態”營商環境;三是幫助在綿企業紓困解難。依托“四大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企業訴求反映“總客服”,優化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企業服務專窗,深入實施“暖企”行動;四是推動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推進政務服務與市“5+8+2”產業架構深度融合,在各級政務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一體化涉企服務中心,積極整合服務載體,做到“一處落地、全域共享”。
扛起國企擔當服務發展大局
□長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柳江
長虹將扛起國企擔當,做好五方面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貢獻更多長虹力量。一是努力提升產業能級,圍繞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發力,搶占消費市場;二是深化推進“正風氣、強擔當、堵漏洞、補短板、鍛長板”,加快制定長虹“一企一策”建議方案,理順管理界面,更高效地搶市場、更聚焦地搞經營;三是全面推進“AI+”行動計劃,加快推出一批AI產品,扎實推動“1+6”智能工廠建設,加快數字管理中心、AI中臺等項目上線運營;四是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速開拓“非美”市場,重點瞄準中東等地區加大產品營銷、擴大市場份額;五是強化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后備干部、助理掛職、干部輪崗等制度落實。
(記者 尹秦 周鈺 安崢 陳元松 李春梅 劉曉東 彭紫薇 任露瀟 唐舒琪 唐甜 謝艷 鄧勇 胥江 楊方彧 整理)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