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成渝,萬象更新。1月3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迎來五周年的重要時刻。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注,領航掌舵,特別是2023年7月來川視察,2024年4月到重慶視察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提出“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的殷殷囑托。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巴蜀大地澎湃而起。川渝兩省市共同唱好“雙城記”、聚力共建“經濟圈”,全社會同心同向同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變成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取得歷史性、變革性的重要成效。
2022年10月,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勇立潮頭、破浪先行,在川渝大地續寫更多激蕩人心的“雙城記”。
(一)增長極
2024年12月30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十次會議在重慶市召開。
5年來,這是川渝最高級別會議第十次“牽手”。
5年間,川渝兩地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總牽引,立足“高起點”,跑出“加速度”。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次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宏圖既定,規劃先行。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要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落子成勢,步步為營。將中央擘畫的藍圖轉化為“施工圖”,川渝兩地共同抓實項目建設、政策協同、改革突破、平臺搭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從開局起步到全面提速,再到整體成勢。
共建工作機制。高位推動,5年來召開黨政聯席會議10次、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9次、聯合辦公室主任調度會議25次。
共編規劃方案。共同制定貫徹落實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聯合印發加強成渝雙核聯動行動方案等100余個政策文件,以“清單制+責任制”推動落實年度重點工作。
共推改革政策。創新實施跨省聯合河長制、成渝跨省市流域聯防聯控機制、住房公積金跨區域融通使用等一批首創性政策。
共抓重大項目。每年制定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年度重大項目清單,共建項目從2020年的31個增加至2024年的300個,項目總投資從5836億元增加至3.55萬億元,均呈逐年高速增長態勢。
共建合作平臺。共同出臺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推進方案,在川渝毗鄰地區規劃建設10個合作平臺。
5年來,川渝兩地錨定目標、整合優勢,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合作潛能不斷釋放,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穩步提升,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特征進一步顯現。
看經濟總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由2019年6.3萬億元增加至2023年8.2萬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6.2萬億元、增速5.6%,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7萬億元,將比2019年增加2.4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由6.3%增長至6.5%,區域位勢能級穩步提升,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看“極核”能級:2023年成都和重慶主城都市區地區生產總值達4.52萬億元,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比重超55%,占西部地區、全國比重分別為16.8%、3.6%,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西部“雙子星”,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中挑起大梁。
(二)動力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再添“大動脈”!2024年9月,渝昆高鐵川渝段開通,川南經濟區4城市全面融入重慶“1小時經濟圈”。
渝昆高鐵拉近的,不僅是川南到重慶的時空距離。隨著成都經自貢到重慶大通道的形成,成渝雙核間形成高鐵雙通道。
互聯互通,交通先行。交通路網越織越密。當前,川渝間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21條、遠景規劃39條,重慶、成都雙核間在建和已建成3條高鐵通道、6條高速通道,并已聯合開工、加速建設成渝中線、成達萬、渝西、渝萬等4條高鐵通道。
水路、航運網絡加速成形。從四川廣安港始發經重慶果園港抵達廣西欽州港的班線已穩定開行,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通航;川渝世界級機場群呼之欲出,成都“雙機場雙樞紐”成形成勢,航空旅客吞吐量躍居全國城市第三、航空貨郵吞吐量居全國城市第六。
內聯外通,為產業協同奠定堅實基礎。新年伊始,雅安經開區,四川建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100多條生產線馬力全開。這家公司為重慶新能源汽車生產底盤懸架,產品一下線,連夜裝車,第二天便可送達重慶。
三分之一的供應商來自四川,每年有超過200億元“合作訂單”達成——來自長安汽車的數據,折射出川渝兩地汽車產業的高效協作。
5年來,川渝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成效顯著,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鋰電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川渝造”成為中國制造的響亮名片。
協同創新,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圍繞5G、北斗衛星、汽車電子、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天府新區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公共平臺已為成渝及全國100余家企業提供3000余次專業服務。
這家位于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公共平臺,有“芯片醫院”之稱,能為企業解決概念驗證、產品研發、中試生產中的技術難題,讓成渝兩地芯片企業大幅降低研發成本、研發周期大大縮短。
這是川渝兩地探索優質科創資源開放共享新模式的縮影。目前,中新(重慶)超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等創新數據和算力相互開放,兩地已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3萬余臺(套)、總價值超131億元。
5年來,川渝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川渝國家重點實驗室超過30家,錦屏深地實驗室、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等一大批大科學裝置持續產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成果,準環對稱仿星器、超瞬態實驗裝置等重大科創載體等項目加快建設。
在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旭看來,川渝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向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邁進,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新的動力源正在加速崛起。
(三)新高地
初冬時節,動力電池第一次坐上火車。2024年11月19日,一輛掛載動力鋰電池集裝箱的列車,從四川宜賓港出發,駛向上海。當天,四川、重慶、貴州三省市同步首發列車,動力鋰電池終于拿到“火車票”。
動力電池坐火車的背后,是一場推動政策“破冰”的改革。受阻于鐵路運輸政策,動力電池被列為危險貨物,無法坐上火車。四川自貿試驗區將此列為重大制度創新集中攻堅事項,又進一步列入川渝兩地聯合向國家爭取事項。
各方努力之下,川渝兩地又一次用改革破題。
5年間,類似的重點領域改革成果不斷“上新”。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川渝兩省市共同設立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
“我們只分上下游,不分川和渝。”四川海翊峰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袁先鋒說,在川渝高竹新區,200多戶川渝企業不分彼此,形成上下游協作、產供銷暢通的產業集群。
按照“系統集成、重點攻堅”思路,川渝高竹新區在跨省域運行管理、要素保障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形成多項獲得通報推廣的改革經驗,讓改革“試驗田”成了區域協同發展的“樣板間”。
5年來,川渝以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攜手將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首創性差異化改革積極探索,197個川渝改革類項目深入實施,加快蹚出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擴大高水平開放,川渝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
對外通道活力不斷釋放。共同做強中歐班列(成渝)品牌,通道運營線路51條、覆蓋歐亞116個節點城市,累計開行超3.6萬列,開行量、運輸貨值、重箱率等主要運營指標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借助大通道大平臺大樞紐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548個港口。
開放平臺能級不斷提升。加快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12個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國際性活動成功舉辦,進一步拉近了川渝與世界的距離。
“5年來,共建改革開放新高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有一大批具有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孫凌宇表示,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持續深化,多項創新舉措全國推廣,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全球,中歐班列(成渝)占據重要地位,改革開放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蓄積強大勢能。
(四)宜居地
來自韓國的樸俊熙,第一次來到川渝旅游。做攻略時他就注意到,成渝之間有多條鐵路和公路,密集的交通網將兩座城市緊密連接,高鐵實現1小時直達,這讓他可以從容規劃7天的行程。
在海外社交平臺上,成都、重慶已然化身“流量密碼”。不少海外游客都把兩座城市當作中國行的必游之地。
2024年11月,中國免簽政策兩次擴容,一個月內新增對18個國家的免簽政策。消息發布后,“周五下班去中國”一度沖上韓國社交媒體熱搜榜。
2024年以來,四川144小時過境免簽入境外國人次居全國第四位,成都上榜國外游客入境熱門城市前五名。
5年來,成渝“雙子星”不斷強化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雙城生活”享譽海內外。
當夜幕低垂,都市燈火點亮春熙路與解放碑,人流如織的寬窄巷子與洪崖洞,攜手上演中國西部的繁華生活。
安逸、慢節奏、遍地是“熊貓兒”,火辣、魔幻、8D城市名不虛傳,蓉城與山城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風格不同但各具魅力。
多種疾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多種電子證照亮證互認、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最快當日辦結、全域全類別戶口遷移“一站式”跨省通辦……近年來,川渝通辦便民事項不斷推出,日均辦理超過2萬件次,讓群眾更好享受同城化便利生活。
越來越多的人流,涌向成渝。勤勞肯干的田文輝來到成都剛一年,已成長為快遞班長,操心著幾條街道的快遞業務。田文輝說:“成都的變化又快又大,在這兒工作讓我收獲很多。”
外賣小哥李建川與重慶共成長,從“扶危助困”到“基層治理”,他傾注滿腔熱忱,于2024年5月獲得“重慶五一勞動獎章”。李建川說:“重慶是我的家,也是我成就夢想的地方。”
樸俊熙已在計劃下一次的成渝深度之旅。當他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更多的變化還將發生。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站在新的時間坐標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片18.5萬平方公里的熱土、近億人口,正以夢想為岸、以團結作帆、以奮斗劃槳,邁步新的征程。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