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大阪3月30日電 記者手記|走進夢洲島——探訪籌備中的大阪世博會園區
新華社記者李子越
距離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以下稱“大阪世博會”)開幕僅剩將近兩周,網絡上關于世博會的討論逐漸升溫,展館建設進度、園區安全狀況等成為熱議話題。日前,記者前往本屆世博會會場——大阪夢洲島,實地探訪園區的籌備情況。
這是3月26日在大阪夢洲島拍攝的世博園區施工場景。 新華社記者 李子越 攝
作為一座填海造地的人工島,夢洲島原本是工業用地,近年來為了承辦世博會,這里逐漸進行轉型。今年1月,出站口正對世博園東門的地鐵夢洲站正式啟用,給來這里的人們帶來便利。
上午9時,源源不斷的人流從夢洲站涌出,排隊進入園區。他們主要是布展人員、施工工人以及園區工作人員等,目前正在為4月13日世博會順利開幕進行最后的準備工作。
這是3月25日在大阪夢洲島拍攝的世博園區施工場景。 新華社記者 李子越 攝
此前網上有關世博會工期落后的消息引發關注,外界普遍關心場館能否如期完工等問題。對此,大阪世博會副事務總長高科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正與各國協同推進工程管理,努力實現既定的建設目標。”他表示,開幕時園區整體將具備接待條件,一般不會出現展館外部仍在施工的情況,但個別國家館可能會在開幕后繼續進行內部調整。
記者在現場看到,各國家館的建設進度不一。有的展館不僅外部建設完畢,館內布置也接近完成,但也有展館仍在搭建外立面。
目前已經接近完工的各國家館造型各異,色彩與材質的對比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張力。不少展館在外觀設計上凸顯本國特色:中國館外形如一幅展開的書簡長卷;奧地利館以螺旋樂譜裝點外立面;葡萄牙館以繩索結構展現海浪流動感,表現其航海歷史……
通過走訪少數已對媒體開放的展館,記者發現“循環”理念在這里頻繁展現。德國館整體采用可循環材料,展示零廢棄的循環利用模式;日本館以巨大的木質環形結構象征生命與自然的連續性,展示的內容聚焦藻類利用、可再生材料及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位于園區一角的碳循環館由多家日本企業聯合打造,通過介紹碳吸收與再利用技術,體現“碳在地球環境系統中不斷循環”的原理。
這是3月26日在大阪夢洲島拍攝的世博園區施工場景。 新華社記者 李子越 攝
針對近期網絡上有關世博園區安保問題的討論,高科淳表示,對于地震、臺風、酷暑等日本多發的自然災害,園區已制定了應對機制,場內儲備有三天的應急食品,并與警方、消防、自衛隊建立了聯絡機制。
據了解,大阪世博會的成人一日票定價為7500日元(約合50美元)。此前,不少日本電視臺在街頭隨機采訪時,許多市民表示“票價太貴,不打算去”,這也引發了輿論對世博會人氣的擔憂。
記者從運營方獲悉,截至3月底,門票已預售約840萬張,另有約200萬張通過團體預約方式鎖定。主辦方表示,希望最終門票總銷量能夠達到2300萬張,以支撐運營成本。
為吸引游客,大阪世博園區還在空間設計方面做了獨特嘗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標志性的“環形大屋頂”結構。這座封閉圓環狀的木質屋頂將各國展館環抱在內,一條步行通道連接各區域。
這是3月26日在大阪夢洲島拍攝的世博園區標志性的“環形大屋頂”。 新華社記者 李子越 攝
大阪世博會會場設計總監藤本壯介說:“雖然當今世界仍有沖突和戰爭,雖然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語言、傳統各不相同,但是在世博會召開期間,希望我們都在這個圓環中和諧共存,彼此建立連接。這正是我們希望通過會場本身傳達的信息。”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