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統攬四川現代化建設全局,把加快城鎮化步伐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了60%。
在此背景下,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四川省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安排部署未來一段時間我省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任務。
為了讓廣大網友深入了解《實施方案》的有關內容,3月26日下午,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民工處副處長朱敏、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張才能等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欄目,就《實施方案》的內容進行解讀。
實施“6454”舉措
到2028年全省常住人口
城鎮化率超過65%
訪談中,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介紹,《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我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任務舉措和推進機制。總量目標是,到2028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5%,城鎮常住人口每年新增100萬左右。結構目標上,提出了到2028年成都都市圈、省域經濟副中心和區域中心城市、潛力縣(市)的城鎮常住人口規模目標或城鎮化率目標。
任務舉措方面,對標國家文件部署的“四大行動”,結合省情實際謀劃具體舉措,概括為“6454”,即聚焦6個“更加”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聚焦4項任務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建設、聚焦5項任務高質量建設成都都市圈、聚焦4項任務構筑高品質宜居生活空間。
記者注意到,《實施方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特別是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了首要任務。
李海蓉解釋,目前,我省共有2600萬左右的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是新增城鎮常住人口的重要來源,呈現出省外務工群體向省內回流、舉家遷移模式漸成主流、主要需求由就業和住房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拓展等特征。“《實施方案》提出,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主攻方向,順應安居樂業需求,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農民工進城購房
最高獎補5萬元/套
我省是勞務輸出大省,近幾年農民工轉移就業保持在2600萬人以上,占全國農民工近9%,如何吸引和留住進城農民工?
在住房保障政策方面,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張才能談到,四川自2013年以來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公租房保障。2021年開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以來,重點保障新市民、青年人、農民工等住房困難群體,不符合公租房保障條件的,可申請保障性租賃住房。目前,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在住房保障政策上消除了戶籍差別。
在公積金支持方面,已將包含進城農民工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全面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助力進城農民工解決住房問題。到2025年底,全省21個市(州)將全部實現靈活就業人員“愿繳能繳”。在購房補貼保障方面,各地均在因城施策加大購房獎補力度,對進城農民工群體給予購房補貼,最高獎補5萬元/套。各城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準入條件。
發展“家門口經濟”
提升農民工就業機會
與城市融入度
就業是民生之本,為讓城市既能“住得下人”,又能“留得住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民工處副處長朱敏介紹,全省正通過一系列舉措,持續擴大就業崗位,提升農民工就業機會與城市融入度。
在就業擴容方面,全省聚焦養老、托育、家政等服務業,推動縣域一二三產融合,大力發展“家門口經濟”,如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支持農民工參與社區服務、城市運維等崗位,減少跨區域流動成本,增加本地就業容量。
招聘服務方面,積極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招聘活動,特別是針對“15+N”重點產業鏈的專項招聘,為農民工提供零距離交流和直接應聘機會。同時,推進縣鄉村三級勞務服務體系建設,推廣“蜀我·會找活”數智平臺,開展工傷保險試點和職業傷害保險,助力農民工特別是大齡農民工就近就業。
返鄉創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全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返鄉創業金融產品,優化返鄉創業項目庫,推進“雁歸天府·創贏未來”返鄉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構建“以創業帶就業促產業”的良好生態。
靈活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零工市場、就業驛站等站點作用充分發揮,集成提供就業招聘、技能提升、職業指導等服務,同時鼓勵電商、直播帶貨、物流、網約車等新業態發展,為農民工提供更多靈活就業機會。
技能提升方面,結合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全省開展電工、餐飲等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和制造業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分行業、分領域推進訂單式、定向式培訓,推動農民工向產業工人、技術工人轉型。同時,培育勞務品牌,建設勞務品牌工作室和培訓基地,提升勞務品牌從業人員技能水平,讓更多農村勞動力憑借手藝實現穩定就業,促進農民工從“流動務工”到“立業扎根”,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合伙人”。
朱敏表示,通過以上措施,全省將實現就業崗位穩定、收入有保障、人才留得住的目標,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記者 楊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