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在南河體育中心的AED科普
最近,一名醫生在羽毛球館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成功搶救昏迷球友的視頻走紅網絡。
在綿陽,AED等急救設備的設置和使用情況如何?記者調查發現,在盡管我市公共場所的AED等急救設備逐漸增多,但也存在市民找不到、不認識、不會用、不敢用的情況。如何打破從“有”到“用”的瓶頸,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找不到?“存在感”低
在心臟驟停急救的“黃金4分鐘”內,快速找到最近的AED并實施救援至關重要。
目前,我市公共場所累計投放AED設備101臺。然而,記者在走訪車站、商場、公園、步行街等人員密集場所時發現,AED的“存在感”極低。擺放位置不夠明顯,也沒有指引標識,不少場所的安保和服務人員甚至不知道AED的存在。
在順輝世紀巴登酒店,AED位于服務臺內,很難被發現。
在鐵牛廣場,記者遍尋無果后,前往工作人員休息室詢問。在場3名工作人員一臉茫然,最后通過電話詢問才得知,AED放置在距離廣場330米的綿州記憶游客中心。
采訪中,記者在高德等常用地圖軟件中輸入“AED”搜尋,未能獲得有效信息。在微信小程序內,有多款由各家醫療公司開發的AED設備查詢軟件,記者逐一搜索發現,絕大多數軟件無法獲取我市AED位置信息,只有一款名為“AED急救地圖”的微信小程序能找到我市的AED設備,但顯示全市“實時可用AED”不足10個,與實際數量嚴重不符。例如,市衛健委一樓可正常使用的AED,在該程序中就未顯示。
采訪中,有醫務工作者建議,若能將AED與120急救指揮調度平臺互聯互通,120調度員可在接到報警時迅速掌握呼救點附近AED設備的位置和狀態等信息,并指導呼救者快速使用,就能為患者爭取更多搶救時間。
不會用?“普及率”低
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不易找到,市民對AED的知曉率也很低。在位于綿陽火車站二樓檢票口的AED設備附近,記者隨機采訪了近20名候車群眾,沒有一人認識AED。
在平政汽車站,服務臺工作人員不知道AED是什么。
在園藝山集中辦公區一處AED設備旁,當天值守的安保人員坦言:“我才到崗沒多久,還沒學過怎么用。”
這樣的現象并非個例。記者調查發現,AED在投放時,通常會對所在場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但是,一旦人員崗位流動,很少有機會進行“復訓”。
市民對AED的了解情況又如何呢?在記者隨機采訪的近50名市民中,僅3人表示曾在商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看到過AED,并在網上了解過相關急救知識,1名市民表示曾在工作單位參加過線下培訓。不過,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表達了希望參加相關培訓的意愿,“希望多組織一些公益培訓,讓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識。”“加強普通市民對AED的認識。”
不敢用?“底氣”不夠
設備操作簡單,且設備外箱印有施救步驟,但一旦真的遇到緊急情況,敢不敢用也是個現實問題。“怕擔責”是部分人即使掌握AED使用方法卻“不敢用”的原因之一。
采訪中,一名曾接受過培訓的安保人員表示:“救好了我就成英雄了,救不好了哪個管我?家屬找我麻煩怎么辦?”
記者注意到,部分AED設備外箱印有:“《民法典》第184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樣的提示對“好人條款”進行了宣傳,也給善人善舉提供了法律保障,可惜很多人并不知曉。
此外,在真正面臨緊急情況的時候,也有人信心不足。南河體育公園物業工作人員譚女士坦言,雖然培訓后會使用AED,但真要上手操作,還是沒有“底氣”:“萬一操作不當,反而耽誤了救治,心里會很內疚。”譚女士的顧慮,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實心聲。
如何打破從“有”到“用”的瓶頸?
記者帶著調查資料前往市衛健委,衛生應急科科長周錫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綿陽,AED配置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將通過在配置AED的場所設置醒目的標識標牌、通過信息化手段在地圖上標注AED配置點位情況等,提升群眾知曉率。同時,周錫勇表示,將AED設備分布地圖與120調度平臺進行整合的建議,的確能充分利用急救黃金時間搶救生命,他們將盡快推進。
據了解,2024年,我市把“在公共場所配置體外除顫器(AED)”納入民生實事項目,這一年,全市增設了50臺設備,市衛健部門還在各地開展了9場培訓,參加人數1000余人。不過,這還遠遠不夠。
對此,市衛健委研究表示,將加強師資培訓,在配置AED的縣(市、區)培訓一批師資力量,再由這些師資對轄區單位、群眾進行培訓,提升普通群眾對AED的了解;同時,加強對配置AED的場所工作人員的培訓,原則上每半年至少開展一次全員培訓,提升配置場所工作人員對AED的熟練度。另外,還將通過應急知識進學校的方式,加強對學生群體的培訓,不斷提升綿陽市AED設備在群眾中的知曉度。
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綿陽市AED設備采取分批配置的方式進行,如何科學選址,同樣關乎其使用效率。
在科技城新區人才公園,記者花了40分鐘,詢問了3名工作人員,最終才在人才公園廣場二號樓大廳找到了AED設備。采訪中有人質疑,“人才公園300多畝,粗略轉一圈都要一個多小時,倘若發生緊急情況,真的能發揮作用嗎?”
對此,市衛健委回應,今后將充分考慮配置場所人口密度、人口流動量、分布距離等因素增配AED設備。
被稱為“救命神器”,不該躺在角落里“沉睡”;急救知識關乎生命,更不應是少數人才懂的“冷知識”。只有人人都懂、人人善用,公眾有底氣敢于伸出援手,“救命神器”方能有用武之地。(辣1度報道組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