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正值春播關鍵階段,水利對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三臺縣金石鎮寨山村村民卻向涪寶反映,當地的黃百支渠在2008年垮塌后,多年來一直未修復,農田灌溉用水成了難題。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記者前往現場一探究竟。
近日,記者來到三臺縣金石鎮寨山村,針對農田灌溉情況隨機走訪了多戶村民。
“惱火得很,我們這里靠那邊的河溝往這邊抽水,有水的時候能抽,沒水就抽不上來。地里種的菜籽,苗苗都干死了,只能空著。”一位村民無奈地說。
另一位村民也表示:“本來這一片都是用來栽水稻的,現在沒法種。從經濟價值來看,水稻和玉米懸殊很大。”
由于缺水,不少村民只能改種玉米。但因為價格差異,有的村民還是堅持從河溝里抽水種植水稻,不僅費時費力,還面臨減產的風險。
“插秧的時候河里有一口水就抽一口水,一般是端午節左右插秧,我們沒水就只能拖到7月才能插秧。”一位村民說。
還有村民稱:“每年一季要少收1000多斤谷子。”
記者在與村民交流中得知,去年鎮上對村里的一口山坪塘進行了硬化,可由于前期該堰塘已承包給養殖戶養魚,且黃百支渠未修復,這一舉措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用水難題。
“人家是從河里拉過來的水養魚,他要是愿意,就給你打田抽一點。你給100多元,人家都不一定賣給你。”一位村民解釋道。
“整個渠道大概有十來年沒有維修了,渠道沒水,沒有水源,全部成了干堰塘,堰塘里都長樹了。”另一位村民補充說。
記者在現場粗略統計,全村共有16口堰塘,其中8口已經干涸,4口用于養殖,其余4口也僅蓄有少量雨水。村民們一致認為,要徹底解決村里的農田灌溉問題,維修黃百支渠才是關鍵。
“把原來的堰塘利用起來,把河溝弄通,這樣我們全村用水問題都能解決。”一位村民滿懷期待地說。
記者從金石鎮人民政府了解到,村民反映的情況屬實。寨山村的黃百支渠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全長約8公里,灌面約800余畝,受益人口900余人。2008年地震后,溝渠全部垮塌,至今無法使用。
那么,黃百支渠何時能修復呢?3月18日,市水利局上線值守《問政綿陽—直通12345》時,市水利局水利水保科科長任政給出了回復。
“去年我們去到現場調研后,指導三臺縣水利局對黃百支渠的修復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但當時研究結果顯示投資過大,三臺縣資金安排不過來。今年正在積極協調都江堰管理中心,把黃百支渠納入都江堰現代化改造,目前正在編制可研階段。如果能納入,有望在近期實施。”任政說。
(涪江觀察記者 陳歡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