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構建現代水網體系——
以水為墨 繪就綿州沃野豐饒圖景
三月的綿陽鄉村,條條水渠環繞農田,沃野美景如詩如畫。(記者 王勇 攝)
3月的綿陽,春潮涌動,陽光照耀在水網交織的大地,河湖水清景美,灌渠穿行沃野,治水利民,河湖安瀾,映襯出高質量發展的水利答卷:
引通濟安工程隧洞實現全線貫通,江油沉水水庫基本完工,一處處水利設施建設現場熱火朝天;累計新增和恢復有效灌面60.20萬畝,一條條灌溉渠道縱橫交錯滋養萬畝良田;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29%,規模化供水量達到73.1%,城鄉供水能力進一步提升……
2025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主題是“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綿陽,目標明確,信心堅定。
聚焦發展
構建現代水網主骨架
走進位于三臺縣的祠堂灣水庫建設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忙著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挖掘機、運輸車默契配合搬運土方。經過前階段的緊張施工,目前項目已全面進入大壩基礎灌漿階段。
“我們投入了臺車、灌漿泵、地質鉆機等設備40余臺,灌漿班組25人采取24小時不間斷作業,確保6月底灌漿全部完成,為大壩填筑創造條件。”祠堂灣水庫工程業主方現場代表龐躍介紹,按照今年的目標任務,計劃在主汛期過后全面啟動大壩填筑工作,通過優化開采方案、增強運輸能力等多個方面發力,確保節點目標順利完成。
去年正式啟動建設的祠堂灣水庫是近十年來綿陽首個開工建設的中型水庫,集農業灌溉、城鄉供水為一體,計劃于2026年全面投入使用,建成后可保障每年1100余萬立方米供水,解決8.12萬畝農業灌溉用水、5.74萬人畜飲水。祠堂灣水庫同時作為三臺縣城區應急備用水源,在應急狀態下,可為三臺縣城提供優質的備用水源。
這只是我市水利項目建設提速攻堅的一個縮影。江油沉水水庫已基本完工、引通濟安工程隧洞實現全線貫通、北川唐家山水庫、鹽亭新華水庫、安州芭蕉坪和月兒門水庫的前期工作穩步開展,一個個骨干水網投資建設項目也正高位運行中。
項目為王,強基固本。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核心目標,加快構建綿陽現代水網體系。去年,全市水利建設完成投資超過60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時,成功爭取到55個增發國債水利項目,資金總額達15.91億元。此外,儲備了250個投融資水利項目,總投資331.16億元,為全市水利投資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焦民生
全力筑牢水安全防線
在安州區塔水鎮三泉村,四處彌漫著油菜花香,油菜地旁,汩汩清流正通過整治后的渠道流向田間地頭。種植戶唐福兵看著今年種植的30畝油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現在渠道整治好了,澆地省時省力又省錢。”他笑著說。
唐福兵口中的渠道,是白水湖灌區二支渠——灌溉全村耕地的“主動脈”。唐福兵回憶,“前幾年,由于年久失修,渠道老化、滲漏嚴重,通水功效大打折扣。”去年,安州區實施白水湖中灌項目、現代化灌區建設等一批骨干引水工程,為水網建設帶來契機。“我們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全域水系治理一體化推進,完成投資4.5億元,改善和恢復灌面1.75萬畝。”安州區水利局水利股副股長謝甜介紹,今年繼續實施安江干渠、安綿干渠、重點山坪塘整治等水利項目,將恢復和改善灌面3.5萬畝。
水暢其流,田得其灌的同時,我市齊抓共管,持續改善河湖水生態環境。其中,芙蓉溪全國幸福河湖試點建設順利完成,郪江流域“4+2”河道清理監督模式入選全國基層河湖管護典型案例,鹽亭縣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了水利廳的評估認定,河湖長制工作持續位居全省前列,涪江出境斷面水質連續6年穩定保持Ⅱ類,全市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和建設省域經濟副中心三年行動的開局之年,全市水利系統將繼續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四張清單”重點工作——
計劃完成年度投資50億元以上,全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恢復和新增有效灌面46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面10萬畝;全面推行縣域城鄉水務一體化,確保6個全省鄉村水務試點縣基本建成;持續加強防汛減災工作,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強化河湖生態流量管理,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為保障綿陽水安全、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貢獻水利力量。(記者 尹秦 王何力)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