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電(記者熊建)日前,國家醫保局發布《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其中專門為腦機接口新技術前瞻性單獨立項,設立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等價格項目。這意味著,一旦腦機接口技術成熟,快速進入臨床應用的收費路徑已經鋪好。
腦機接口即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連接的通路。簡單說,大腦在思維活動時產生腦電波,腦機接口則通過識別腦電波特征直接讀取大腦意圖,將其轉化為計算機指令,實現人與機器或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聯通。探索者們希望通過轉換腦信號,創造讓癱瘓者行走、讓失語者“說話”、讓盲人“復明”等奇跡。
根據采集腦信號的方式,腦機接口技術主要分為兩類,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其中,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無需侵入大腦內部,在頭皮表面使用電極、傳感器等設備,獲取大腦活動信息。具有易操作、成本小,安全性高、更快進入臨床應用等特點。
2022年冬季殘奧會上,參與火炬傳遞的奧會冠軍賈紅光右手佩戴的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仿生手,就融合了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讓他的“鋼鐵手”可以根據大腦的意圖進行伸展和抓握,順利完成火炬交接和傳遞。此外,國內企業開發的腦電帽等設備,已實現意念打字、控制智能家居等功能。便攜式腦電采集設備的誕生,也推動了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更多在家庭和醫療場景應用。
此次國家醫保局立項指南新增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項目,就是為臨床使用此類技術時,需要不斷調試設備的服務項目而設,以支持其校準和優化設備參數,能夠更準確捕捉和處理腦電信號,讓患者及時用上前沿技術。
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則是通過開顱手術,將設備置入大腦來獲取信號,獲取信號的質量水平更高,相應操作更復雜、手術風險也更大。值得期待的是,多家國內企業的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在康復、抑郁癥、阿爾茲海默癥等治療領域均有嘗試。據了解,國內企業團隊開發出高精度侵入式電極,提升信號采集質量,并在動物實驗中實現精確運動控制,為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2019年8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腦機接口團隊國內首次對一名高位截癱志愿者腦內置入電極,實現通過意念控制機械手臂的三維運動,完成進食、飲水和握手等一系列上肢功能運動。
2025年新年到來之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一名女患者僅在腦海中思考,電腦就顯示出“2025新年快樂”,這即是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發出的指令。患者還操縱機械手做出比心的動作。
為鼓勵更多高水平醫療機構創新技術,此次立項指南也設置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前瞻設置收費項目,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盡快應用于臨床,惠及廣大患者。
《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充分體現支持腦機接口等新技術發展的理念,也對技術價值高、風險程度大的治療分別設置“常規”和“復雜”項目。考慮到未來出現的創新技術,專家共識認定為復雜情況的,可直接兼容入“復雜”項目收費,使臨床技術的管理回歸到臨床技術本身,提高價格項目兼容性。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