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2025年綿陽市孤獨癥兒童新技術應用省級規范化培訓班在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正式開班,線下吸引全市殘聯系統30家殘疾人康復救助定點服務機構從事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70余名專技人員以及孤獨癥兒童家長參與培訓,線上吸引綿陽市公立醫療機構從事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200余名專技人員參與。
為何專門舉辦此次培訓班?
孤獨癥屬于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類型,在醫學上也被稱為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綿陽現有孤獨癥兒童定點康復機構17家,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機構規范化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本次培訓積極推進全國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先行先試落地落實,給參訓學員帶來孤獨癥康復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實踐,學習從診斷到干預的標準化操作,全力呵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標準化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讓每個孩子獲得更科學的守護。
“隨著科技的進步,孤獨癥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優化。”培訓課堂上,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癥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張嶸專門帶來了孤獨癥的前沿科技治療手段分享,“盡管現在孤獨癥尚無法根治,但是我們都應盡最大的努力幫助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不斷探索科技治療的方法。”
綿陽康語兒童康復中心校長胡夢田向記者展示了培訓手冊,厚度堪比專業教材的冊子里,每堂課都標注著具體的培訓內容。“參與培訓能夠讓我們認識到與時俱進的康復手段,更方便尋找到干預突破口。”胡夢田說。
APPM聽力心理音樂治療、聽語者可視化智能眼鏡、腦機接口社交溝通訓練系統……培訓課堂外,一組組特殊教具也引起眾人關注。
“課堂內外都有著許多新知識、新技術需要我們去學習。”北川羌族自治縣大拇指培智學校助教魏東梅說,這次學習對孤獨癥的干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干預更需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要形成一個緊密的支持網絡。”
如何為擁有“星星”的家庭提亮一盞燈?結束首日培訓時,全生涯服務、全方位關愛的理念成為參培人員的共識。
“我們每個康復舉措都事關孩子的人生。”市殘聯副理事長簡文峰表示,目前,涪城區已成為全國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先行先試區,綿陽將不斷完善殘疾人康復保障政策和服務體系,繼續加大殘疾人康復救助定點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和康復人才培訓,助推綿陽市殘疾人工作高質量發展。
(涪江觀察記者 彭紫薇 楊沐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