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綿陽就高規格召開“新春第一會”,錨定發揮中國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強調要扎實抓好八大行動。
城市與鄉村,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空間地域載體,各自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和使命,城鄉融合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落實好八大行動之一的“實施城鄉融合發展行動”,為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貢獻更多“三農”力量?記者采訪了市委農辦專職副主任唐以勝。
在唐以勝看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我市已有良好基礎——
我市接續實施鄉村振興“八大專項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年累計投資超40億元,聚焦道路、飲水、教育、醫療等群眾急難愁盼“關鍵小事”,提升農村公共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有效彌補了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
同時,我市以農業產業園區化發展為引領,圍繞“23610”產業空間布局,加快實施園區提質增效工程,強化產業協同、聯農帶農發展,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集群。
視覺綿陽 周良斌 攝
實施城鄉融合發展行動,需要充分發揮已有優勢和機遇。唐以勝說:
我市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節點城市,同時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和四川第二大經濟體,具備較好的創新驅動力、產業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和省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支農富農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為激發城鄉融合發展活力提供了重要機遇。
唐以勝表示,我市農業農村系統將結合總目標,充分發揮優勢和機遇,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綿陽路徑”。具體圍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01 做大做強農業產業
加速向規模化、宜機化、集群化方向發展,破解經營規模小、科技水平低、質量效益不高的傳統農業種養格局;
加速建圈強鏈建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和聯農帶農能力,并做響農產品品牌,拓展增值空間;
創新閑置資產資源利用,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多種途徑增加農村就業崗位和農民收入。
02 積極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加快補齊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短板,實現城市、城鎮與鄉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短板,實現城市、城鎮與鄉村均衡配置;
加快補齊鄉村治理短板,實現城市、城鎮與鄉村一體化治理。
03 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創新鄉村投融資機制,加大農業項目投資和建設,特別要繼續抓好“蜀農一卡通”“綿州農房增信貸”提質擴面工作;
創新鄉村人才培育機制,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加大鄉村工匠培育,鼓勵各類城市人才下鄉創新創業;
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千百工程”,盤活用好農村各類資產資源,為實現共同富裕探索更多增收路徑。
(涪江觀察記者 唐顯枚 王何力/文 視覺綿陽資料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