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嘴里的東西,你真的知道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嗎?對“吃貨”們來說,最近有個好消息,那就是被稱為食品“身份證”的食品標簽,將對消費者更友好——3月27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發布,對食品標簽標示要求進行全面優化升級,并設置2年過渡期。
預包裝食品,就是預先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除了生鮮等,我們日常購買的絕大部分食品都是預包裝食品。預包裝食品標簽,是消費者了解食品配料表、保質期等信息的重要途徑,不僅關乎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更關乎食品安全。
從最近被熱議的“千禾0”商標說起,走進超市一看,貨架上標識有“零添加”“0防腐劑”等類似宣傳語的食品不少。這是因為不少人認為“食品越是純天然就越健康”,于是不少商家采用“零添加”營銷策略吸引消費者購買。但實際上,正是食品添加劑的存在,才使得食品的生產、儲運和流通得以正常進行,現代食品工業中,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幾乎不存在。就算真是“純天然”,也并不代表一定更健康。商家宣稱某產品不添加A,實際添加了B作為替代品,“選擇性歸零”充其量只是文字游戲,利用并強化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錯誤認知。新標準明確規定,預包裝食品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詞匯及其同義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別強調,終止了部分商家的文字游戲,就會少一些消費者被誤導。
除了幫助消費者在知情情況下作出選擇,食品標簽還有助于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新標準實施后,我國食品標簽將要求強制標示致敏物質信息,能夠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概率;針對嬰幼兒群體的特殊要求,合理設置指標和范圍;保質期以到期日的形式標示,消費者不再需要自行計算保質期……一系列貼心舉措在更好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能引導公眾健康飲食,無疑是一大進步。
光是標準優化還不夠,落實水平也要同步提升。近年來,食品配料表造假、缺失的案例不少,網售食品、網紅食品問題突出。此前,網紅食品“蠟瓶糖”被檢出有害物質,然而配料表弄虛作假,有的商家甚至還提供了安全檢測證書。消費者取證成本高,基層執法力量不足,令不少商家有恃無恐。有律師還提到,“私房菜”“手作食品”等產品,常以“初級農產品”名義規避預包裝食品要求,類似挑戰需要引起重視。
當預包裝食品標簽不再“躲貓貓”,購物不再像“開盲盒”,吃得安全、健康就“只欠東風”——那就是消費者學會正確使用食品“身份證”,科學選購,健康飲食。 (維 辰)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