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政協委員建議進一步推進“非遺進校園”,相關部門積極辦理——
加強非遺研學 讓傳統文化點亮校園生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非遺就是民族的血脈。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意義重大,如何讓年輕一代感受到非遺的魅力,更好地促使非遺煥發新活力?開展非遺主題研學成為重要途徑之一。
為此,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黃強、張登軍提交了聯名提案《關于發展綿陽非遺研學市場的建議》,受到廣泛關注,相關職能部門積極辦理。
提案聚焦
重視非遺研學完善相關管理機制
提案認為,綿陽文化底蘊深厚,肩負著守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非遺研學更是有望成為綿陽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帶動綿陽旅游市場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但當前,綿陽存在非遺研學活動占比不高、研學品質有待提升、缺乏有效監督管理機制等問題。
為此,提案建議,進一步推進“非遺進校園”,將其作為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并納入相關考評內容中;相關部門牽頭,多方專家參與,制定非遺研學的相關標準,對非遺研學機構嚴格實施市場準入機制,嚴格評定非遺研學基地,實施“掛牌”許可機制,規范非遺研學市場。
提案還建議,以學校或者年級為單位開展的非遺研學活動,由相關部門及主管機構對研學機構設計的非遺研學產品內容進行評估;結合綿陽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中小學生(非遺)研學實踐活動管理辦法、非遺研學基地管理辦法等,定期公布具備資質的非遺研學機構、非遺研學基地名單,加強日常監管,對違反規定、研學質量差、擾亂研學市場的,實行摘牌退出機制。
提案追蹤
專注活態傳承持續推進研學提質
記者從該提案主辦單位市教體局獲悉,接到提案后,提案主辦單位、協辦單位高度重視,對提案內容作了專題研究,并按照綿陽實際落實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及時辦理回復。
“近年來,圍繞‘非遺活態傳承’活動,我們有一系列舉措。”市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構建多層次非遺課程教育體系方面,市教體局認真落實綿陽市“非遺進校園”項目相關要求,在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均已明確“非遺”學習要求,并先后引進了武術、剪紙、面塑、羌繡、草編等數十個項目進駐學校,強化非遺文化與美育、德育、智育、體育相融合。
推動非遺進校園的同時,我市還將非遺項目移植進學校少年宮,創建了江油重華小學(川劇)、三臺老馬小學(舞龍)、涪城區吳家小學(葫蘆絲)等一大批非遺項目特色學校少年宮,在多年的全市學校少年宮活動展示中,均設置了非遺精品展區域,精選全市各地的特色非遺作品進行展示,吸引市民關注。
針對非遺研學活動,我市印發了《綿陽市教體局等13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工作的指導意見》,配合市文廣旅局指導相關社會實踐教學場所精選特色鮮明、參與度高、體驗性強的非遺項目,打造非遺匠心系列研學旅游產品。
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繼續積極與市文廣旅局溝通協商,重點圍繞建強陣地、規范管理、加強監管三方面,開展綿陽市首批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場所遴選工作,加大非遺傳承場所在研學實踐點中的比例,建立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營地)準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重點加強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營地)的課程設置、接待數量、服務質量和社會效益等檢查,對基地(營地)實行定期評估驗收和動態管理,強化對非遺研學基地的日常監督管理,對違反規定、研學質量差、擾亂研學市場的實行摘牌退出機制。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