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就是一個‘銜’字!”11月17日,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暨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會議上,與會人員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了更直觀認識。
此前,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市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進會、市第八次黨代會先后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謀劃部署,這次會議重點則是“抓落實”。
三臺縣、安州區、北川羌族自治縣、市鄉村振興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規局負責人相繼發言,談心得、傳經驗,與會人員對如何念好“銜字訣”的認識更加深切。
守住一條底線 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
這是我市脫貧攻堅戰役交出的答卷:8.3萬戶22.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2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北川、平武2個國定貧困縣高質量摘帽。
A 如何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
率先發言的三臺縣委書記吳明禹提到,三臺明確發展方向,借勢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科學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加快構建以國家級園區為龍頭、省市級園區為骨干、縣級園區為基礎的“2+3+5+N”梯次發展格局。“園區讓我們的發展跑出了‘加速度’。”他介紹,目前,生豬種業園區中央財政獎補資金1億元已經下達,麥冬種養循環園區順利通過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期評估,成功進入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公示名單。
在吳明禹看來,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舉。下一步,三臺將繼續在產業上“做文章”,用好用足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政策機遇,進一步提升園區的知名度和顯示度,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新成效引領三臺農業高質量發展,擦亮農業大縣農業強縣金字招牌。
脫貧攻堅成果不鞏固,農村工作中的短板未補齊,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就是“空中樓閣”,全面振興更是無從談起。
北川羌族自治縣委書記李昊天表示,防返貧,北川的做法是完善體制機制,通過抓好動態監測、健全預警處置、壓實幫扶責任形成工作閉環。“我們對排查出的117戶286人重點對象建立監測臺賬,還設立100萬元臨界預警處置基金、52.32萬元防貧保險,分類處置臨界戶。同時,針對重點監測戶實行‘一對一’幫扶,持續發揮‘四項基金’作用,對人均純收入低于6100元的農戶給予2000元幫扶資金,幫助發展產業。”
B 強化保障支撐為鄉村振興續航添力
近年來,全市各地廣大干部群眾辛勤耕耘,立足三農工作實際,綿州大地廣大農村向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繁榮景象大步邁進。
鄉村振興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安州區委書記胡斌發言時表示,安州著力培育新型農民,出臺《安州區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行動方案》等系列政策,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培育計劃和返鄉創客“歸雁工程”,培育了農村實用人才1.6萬余人,返創人才創辦實體3200余個,年產值超50億元。
做好“銜接”文章,推進鄉村振興需要資金“注入”。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玉華透露,我市將錢花在“刀刃”上,用好致貧返貧預警應急處置基金,全市2214萬元基金已累計使用795萬元、惠及7040人次,消除風險1716戶3783人。
會場上,“改革”二字被頻頻談及。
改革驅動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廷偉表示,前期,全市以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已探索形成了產業帶動、資產經營、資源開發、資本運營等13種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下一步怎么干?張廷偉表示,將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多元主體利益鏈結共享等6大行動,發揮好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集體資源資產、組織協調廣大農民的優勢和工商企業等市場主體經營管理項目、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擇優選好發展路徑,盤活用好農村集體資產,增加相對穩定的集體收益。
市自規局局長寇子勝認為,要處理好當下與長遠的關系。他表示,我市結合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各專項工作方案,高效整合、分類盤活各類閑置設施及用地,將項目落實到圖斑地塊,實現各類公共資源精準投放。同時有效應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科學劃定一定比例的留白區域,為鄉村未來發展、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等不確定性土地需求提供彈性空間。
參會人員紛紛表示,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既要有等不得的沖勁,也要有急不得的定力。這份清醒的認知,已成共識。
?。ňd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靈越)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