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汽車頻道 > 車市新聞
新華網財經觀察丨加速普及的智能駕駛
发稿时间:2025-02-27 11:27   来源: 新華網
  摘要:今年2月,汽車市場火熱競爭迎來新一輪的升級。 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在智能化領域率先發起“攻勢”。 比亞迪宣布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智駕系統,首批上市的21款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C”智駕技術方案,覆蓋7萬級到20萬級。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好技術就應該人人可享。”


  新華網北京2月26日電 題:加速普及的智能駕駛

  新華網記者趙延心

  今年2月,汽車市場火熱競爭迎來新一輪的升級。

  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在智能化領域率先發起“攻勢”。

  比亞迪宣布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智駕系統,首批上市的21款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C”智駕技術方案,覆蓋7萬級到20萬級。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好技術就應該人人可享。”

  智駕領域已成汽車行業“兵家必爭之地”。2月25日,特斯拉宣布為中國客戶分批次更新軟件,推出城市道路自動輔助駕駛功能。

  “智能駕駛的爆發,是技術、市場、政策等多個方面因素疊加、互動的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他認為“全民智駕”有助于加速智能駕駛技術的迭代升級。

  智能駕駛距離進入尋常百姓家還有多遠?如何做到更聰明、更好用、更安全?

  競爭白熱化 智駕駛入“快車道”

  “我對智能駕駛比較關注,最近也體驗了一些智駕功能,包括高速領航、城市領航、自動泊車,這些功能都讓我覺得很新奇。”近日,在北京某品牌4S店一位消費者就智能駕駛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特別是在高速領航模式下,智駕系統能夠識別道路和障礙物,自動調整車速、車道,這些功能在長途自駕中都很有用。

  汽車搭載先進傳感裝置(示意圖)

  智能駕駛汽車是指通過搭載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先進傳感裝置,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具有自動駕駛功能,逐步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汽車。這被視為汽車產業顛覆性技術革命。

  行業的普遍共識是,新的汽車產業革命“上半場”拼的是電動化,而“下半場”比的是智能化。作為全球汽車產業乃至科技競爭的制高點之一,“智能駕駛”賽道上的爭奪也日益白熱化。

  2025年2月9日,長安汽車發布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2.0”計劃。

  很多車企在智駕競爭中提速。今年前兩個月,長安汽車發布“北斗天樞2.0”計劃,展現新的智能化戰略。其中包括將在10萬元級別車型搭載激光雷達,讓智駕更親民。嵐圖汽車CEO盧放則宣布嵐圖“All in”智能化,攜手華為,全品類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方案,為用戶帶來智駕體驗。廣汽埃安、零跑等品牌也紛紛宣布將激光雷達、端到端方案下探至15萬級市場,智能駕駛進一步走向“普及”。

  2025年2月10日,智己汽車宣布已完成與DeepSeek深度融合。

  同時,人工智能領域的飛速發展也成為智能駕駛的“催化劑”。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包括吉利、嵐圖、猛士、智己、長城、廣汽、奇瑞等多家車企和品牌宣布接入DeepSeek。“DeepSeek等大模型有助于以更少的數據和訓練成本,實現同等性能的城市自動駕駛功能。”知行汽車科技系統總監張偉認為。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汽車產業已進入全面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給汽車智能化帶來全面變革。

  《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截圖

  為規范汽車駕駛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我國在2022年初就實施了《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該標準將駕駛自動化分為了6級。L0至L2為駕駛輔助,駕駛員需全程監控駕駛;L3是有條件自動駕駛,駕駛員在緊急情況執行接管;L4為高度自動駕駛;L5為完全自動駕駛。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市面銷售的車輛,最高屬于L2級組合駕駛輔助系統。駕駛人員在駕駛車輛時,輔助駕駛功能打開以后,還需要始終保持開車的注意力,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而L3級別有條件自動駕駛則是一道重要“分水嶺”,意味著負責目標和事件探測與響應的主體將由人轉變為系統。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具備L2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新車滲透率已經達到55.7%。據預測,2025年這一數據有望突破65%。

  智駕成“標配” “加分項”變“必答題”

  智能駕駛的“普及”,對于市場、消費者以及企業來說,都需要一個逐漸接受、持續提升的過程。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表示,他使用智能駕駛總共開了約1.5萬公里,“對于智能駕駛,用戶都會經歷從‘怕開’‘敢開’到‘要開’三個階段”。

  為了讓消費者更好地接受智能駕駛,同時也充分展示汽車品牌的智駕技術,從去年開始,車企高層紛紛親自出馬,涌入直播間,開啟路上智駕測試。

  2024年4月,奇瑞董事長尹同躍駕駛星紀元ET開啟了城際智駕長途挑戰。隨后,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通過直播向網友展示自家產品的智駕功能;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也在直播中測試了小米SU7 Pro的城市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功能;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直播測試了搭載華為乾崑ADS 3.0智駕系統的享界S9,展示“車位到車位”智能駕駛功能……企業領軍人紛紛化身“智駕推薦官”,圍繞產品功能與用戶體驗現身說法。

  2024年11月14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直播體驗端到端智駕。

  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智能化路徑已成為汽車行業共識。而在市場層面,智駕功能也成為消費者購車過程中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汽車智能化發展報告(2024)智駕篇》中顯示,90%的中國消費者愿意為高階智能駕駛服務額外付費,其中30%甚至愿意支付1萬元以上。而對于部分年輕消費者來說,相比超越傳統汽車性能指標,智能化體驗對他們更具吸引力。

  有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根據車主需求和偏好信息統計,車輛智能化功能的增加,會顯著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像NOA這樣的功能,市場反饋就更加明顯了。

  汽車智能駕駛場景(示意圖)

  市場需求為智駕提“智”升級帶來了新的動力。2024年曾被業內人士稱為“整車智能駕駛元年”,眾多汽車企業和品牌爭相配置高速NOA、城市NOA等“L2+”高階智駕功能。

  之前,高階智駕拼的是“有路就能開”,而到了2025年,競爭中又多了新的一項,看看誰的“價格更親民”。

  2025年2月10日,比亞迪宣布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智駕系統。

  過去,配備NOA等“L2+”高階智駕功能的車型,通常售價都在20萬元以上。將高階智駕下沉,搶占平價市場,成為車企在激烈競爭中搶占先機的“大招”。

  據了解,比亞迪的“天神之眼C”智駕技術方案擁有高速NOA、智能泊車等智駕功能。當這些功能來到10萬-20萬元區間,甚至下探至10萬元以下車型,則為更多消費者打開了智駕的大門,也給業界帶來了新的震撼。王傳福認為,未來2到3年,高階智駕將成為像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必不可少的配置。

  高階如何定義?“能用VS好用”引熱議

  “全民智駕”的話題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也帶來了一些爭論。

  “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余承東通過社交媒體先后兩次發聲,“把成本做低,讓最基礎的智能駕駛輔助普及,值得表揚、可喜可賀的!而混淆高階智能駕駛概念,把最基礎入門級的智能駕駛輔助說成高階智駕,是不合適的呵!”

  魏建軍表示:“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駕駛技術關乎每一個用戶和家庭的出行體驗與安全,必須能夠滿足用戶高頻的出行場景。”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當前行業關于“高階智駕”的概念有點混淆。他認為高階智駕需要同時具備高速和城區智駕領航能力,這樣才能做到“全國都能開,有路就能開”。“全民智駕是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需要全行業一起努力。希望消費者都用上更加安全、體驗更好的智駕。”他說。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則通過社交媒體回應:“歡迎最近數家我非常尊重的頭部車企發布智能化戰略,加入智能駕駛全國甚至全球普及的開始!”他表示將攜手推動中國智駕的進步,推動智能駕駛全面普及。

  關于“高階”定義的爭論各有觀點。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消費者對于智駕技術的安全最為關注。有消費者表示:“智駕功能很吸引人,但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我更愿意親身體驗后再做決定。”

  雷軍在2024年曾就進一步規范智能駕駛產品安全應用提出建議,他認為當前行業內的智能駕駛產品在功能定義、安全性能、人機交互、運行條件、數據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差異,存在駕駛安全和數據安全隱患。需盡快推進相關法規標準和產品監管辦法落地,規范智能駕駛產品的安全應用。

  車輛智能駕駛功能

  針對目前車輛的智駕功能,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國內智駕類別較多,功能區別較大,有的只適合高快(高速、快速路)領航,有的可實現城區領航及復雜路況,有的則可實現車位到車位及代客泊車、記憶領航等高階功能,消費者選購智駕車型時須仔細辨別。

  中汽測評技術管理部副部長張魯提醒消費者,學習和了解智能駕駛系統的功能范圍及緊急情況應對方法是安全使用智能駕駛系統的“法寶”,特別是要留意在一些復雜路況或是惡劣天氣情況下可能存在表現不佳的情況。此外,用戶還需及時更新軟件以獲取最新功能和安全補丁。

  無論智駕處于“湊合能用”還是“好用”的階段,安全始終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專家提醒,當前的智能駕駛距離完全自動化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開啟了智駕功能,駕駛員的雙手也應時刻放在方向盤上,密切關注路況,以便隨時接管車輛,切忌掉以輕心,更不能做出諸如在駕駛過程中睡覺、玩手機等危險行為。
 

    編輯:郭成



相关新闻: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