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西南科大
日前,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賽迪創新百強區(2025)榜單,四川共有14個區上榜。其中,綿陽市涪城區上榜,排名第31位,較2024年上升1位,居全省第2位。
賽迪創新百強區(2025)構建了包含“創新生態、創新動力、創新主體、創新成果”4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
再進位,入選賽迪創新百強區(2025),涪城區憑什么?近年來,涪城區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出一條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創新生態更“優”
科技創新生態是政府、企業、市場、產業、金融、人才、制度等融合發展的創新系統。涪城區借力科創平臺新招引科創企業302家,目前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達505家,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50家;全年引才3200余名,建成全省首批人才工作先行區。
與數據相呼應的是,涪城區始終把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作為提供創新發展動力、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匯聚創新要素資源的重要舉措。
去年,涪城—西南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工程師培育基地揭牌,以“產學研”多元多方協同育人為突破口,通過校地企人才培育協同、技術創新協同、資源共享協同,重點解決傳統教育與企業行業產業技術需求脫節的問題,重點培養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師。
以高校院所創智為“大腦”,涪城區正逐步搭建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今年2月,涪城—西南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工程師培育基地項目對接會舉行。西南科技大學與富臨精工、歷泰機械等企業達成初步合作,將針對新能源智能電控、機器人電關節、基于AI視覺網絡變壓器生產過程質量檢測等技術需求開展對接交流。
出實招,破藩籬。涪城區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構建“強磁場”——
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建立大院大所常態對接機制,建成智能傳感科技園,建設中國科技城超算中心;建設“鴻儒·鄉里”高端人才創新平臺,一批專家團隊確認入駐,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
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行動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梯次發展,不斷壯大、培優、育強科創主體,打造“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
建立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五位一體”創新體系,出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從企業培育、研發、成果轉化等7個方面,對企業進行支持,貫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通道,為創新生態提供更充足的“陽光雨露”。
四川芯智熱控技術有限公司車間
創新成果更“多”
位于涪城區的四川芯智熱控技術有限公司熱管理集成模塊車間內,熱度絲毫不減,電子水泵生產線上工作人員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高效運轉的智能化機器設備。
物料檢測、下發產線、分類上線、程序燒錄上傳、系統檢測、成品外觀檢測……一條完整的電子水泵生產線完成了生產工作,一旁的工人們熟練操作著設備,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精準無誤。
作為成立兩年就嶄露頭角的汽車行業新星,芯智熱控“智能汽車電子泵”項目破解行業“卡脖子”難題,實現國產替代。
不遠處,涪城“本土企業代表”綿陽聚賢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機械臂靈活舞動,精密繞線設備高速運轉,一個個微型電感元器件在智能化產線上快速成型……這些看似微小的元件,卻是5G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高端制造業的“核心關節”。
這款全球技術領先的電感元器件全自動智能設備主要用于網絡濾波器、變壓器的核心工序制造,已授權和申請發明專利70余項,并于2025年2月通過國際高端客戶認證。不僅解決了困擾行業40多年的勞動密集型工序,還通過智能化升級降低了產品制造成本,提升了產品生產效率和品質。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目前聚賢自動化在綿陽主要為普思電子、帛漢電子等企業供應電子元器件,成為諸多頭部企業的元器件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碩果”,近年來,多項新產品新技術在涪城區問世——
仰望太空,綿陽天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生產的“綿陽星座”的首發星涪城一號衛星,助力西藏定日縣地震救援工作、宜賓山體滑坡應急救災;
追逐星辰,綿陽中科綿投環境服務有限公司與四川星際榮耀航天動力有限責任公司跨界合作,成為全國首例生物質燃料技術系統化應用于航天動力領域的創新實踐,開辟了“零距離”航天燃料供應新路徑;
俯瞰大地,富臨精工核心產品如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總成、減速器、智能懸架系統減振器電磁閥、VVT等,成功打入奧迪、大眾、通用、雷諾、PSA、豐田、日產等外資及合資品牌的供應鏈體系……
一項又一項硬核科技成果,勾勒出涪城區加速推進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鏗鏘足跡。
空天產業園
創新動力更“強”
數據顯示,2024年,涪城區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4.77億元,增長7.4%,總量、增速穩居縣(市、區)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8%,連續5年居縣(市、區)第一;規上工業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130家、39家、39家、3家……這些數據,充分展現了涪城區的創新實力。
向“新”而動,追光前行。剛剛結束的涪城區兩會,同樣將科技創新列入重要位置。2025年涪城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創新驅動,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加快科創產業培育——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大力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支持硅基智能、科大訊飛等企業開展大模型開發應用,想到科技爭創國家級眾創空間,西科數字創新中心、人工智能產業園等申報省、市級孵化器(眾創空間);推動天回航天總裝生產線開工建設、星際榮耀火箭發動機生產線建成投產;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達520家,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60家。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深化與科研院所、西南科大等高校合作,推動上海交大(綿陽)中子應用科學中心、沖擊波物理與爆轟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投運;強化模式、機制創新,推動與在綿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實質性合作;支持富臨精工等建立中試研發平臺,推動更多研發成果走向“應用場”;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務,推動科技供需精準對接;力爭完成國省市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個。
加強科創生態優化——支持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卓越工程師工作室,開設“產業定制班”,不斷完善“院-校-地-企”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協同創新機制;加快建設“鴻儒·鄉里”創新中心,持續完善環西南科大科創資源基礎設施及公服配套;開展2025年度“揭榜掛帥”全球攬才項目;新增市場服務機構5家、博士服務團隊10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攻關等方面指導;引導市場化資本加大對區內科技企業的投資力度,助力企業發展壯大;高質量辦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四川賽區)相關賽事;推動省級科普研學基地建設。
站在新起點,涪城區繼續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不斷厚植科技創新土壤,努力推動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城區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記者 尹秦/文 涪宣/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