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四川綿陽工業園的綿陽創明智能電池有限責任公司鋰電池生產車間里,自動化設備的嗡鳴聲與機械臂的轉動聲交織成一片。
技術員王浩緊盯著操作面板上的數控,觀察著眼前國內首條全面兼容磷酸鐵鋰、鈉離子及半固態電池數字化產線的細小變化。
“我們這條產線可以生產各種尺寸、不同容量的鋰電池,產品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壽命長,同時我們也正在全力推進最符合歐美市場需求的儲能產品,目前已接到訂單超過1500萬顆。”王浩擦了擦額頭的汗,語氣里透著興奮。
在這片占地20.3萬平方米的基地里,記者看到,32型大圓柱電池產線上,銀白色的電芯正以每分鐘150顆的速度從全自動設備中流出。包裝車間內,印有“全極耳寬溫長壽命型磷酸鐵鋰電芯”字樣的電池成品整齊堆疊在紙箱內,等待發往歐美、東南亞等地區。
“這款電池采用了全極耳技術,能在最低零下40℃、最高90℃的環境下穩定工作,內阻比傳統產品降低90%,壽命超過10年,技術參數領跑行業。”工藝總監袁鵬指著產線介紹,目前每天產能15萬顆電池,待46型大圓柱電池生產線投產后,滿產后的產能將達到30萬顆,年產值將超過百億元,“這也將有力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促進綿陽加快打造西部地區圓柱形鋰電池生產基地。”
誰能想到,曾經這里只是一片荒地。近年來,涪城區聚焦“建圈強鏈”,沿著“5+8+2”重點產業鏈發展方向不斷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創新產業圖譜,全力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創明智能電池的廠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拔地而起,成為綿陽首個實現“簽約即開工”的百億元級產業項目。
創明智能電池的“日新月異”,正是涪城區千千萬萬個企業蝶變的縮影。作為綿陽市中心城區、第一大經濟體,涪城區正圍繞新型顯示、汽車電子、新能源等主導產業抓培育招引、壯集群規模,加快現代服務業升級,建成現代化綜合型物流樞紐,積極吸引更多資源在綿投資消費,不斷提升產業引領能級。
在涪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楊蜀的辦公室墻上,繪制了一幅產業鏈發展圖譜。其中,新型顯示、汽車電子、新能源等產業被標注為“核心增長極”。
“今年一季度,涪城區已推動惠科Mini-LED在內的43個項目開工建設,正加快推動傳化物流、粼湖軒等29個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楊蜀表示,下一步,將制定重大項目清單、加快推動相關項目開工建設,同時實行“一項目一專班”管理,聚焦項目全生命周期強化要素保障,做強產業競爭力。
(涪城融媒 涪江觀察記者 王澤宇 彭紫薇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