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治理中,基層是至關重要的基石。近年來,一場圍繞基層治理的變革在綿陽悄然興起,各方力量匯聚成磅礴之勢,共同推動基層治理走深走實。
推行“吹哨報到” 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如何提綱挈領、精準施策?綿陽市委社會工作部攜手市委組織部,以高瞻遠矚之姿,精心謀劃并推動建立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確保基層治理這艘巨輪在正確的航道上穩健前行。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這一創新模式,如春風拂過,迅速在綿陽大地生根發芽。各地積極指導縣(市、區)構建呼叫應答體系,完善鎮(街道)對派駐機構及人員的管理體系,賦予鎮(街道)對縣級職能部門派駐機構及人員的日常管理權、考核評價權、任免建議權和調動建議權,且考核權重均不低于30%。這一系列舉措,讓鎮(街道)從以往的“配角”轉變為“主角”,擁有了更多話語權和主動權,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應對基層各類事務,真正實現了基層治理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的轉變。
市委社會工作部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以“四個優化、六個強化”為行動指南,會同市委組織部精心制發任務清單,細化出40項工作任務,如同繪制了一幅詳細的基層治理“路線圖”,并明確30個責任單位,讓每一項任務都有具體的“執行者”。同時,做實“周排查、月調度”機制,跟蹤調度6次,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不打折扣。
在村級層面,制定村級組織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協助辦理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出具證明事項清單、不應由村級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以及村級蓋章事項清單這五張“清單”,明確村級組織的職能邊界,取消不必要出具的主體資格和專業資質證明事項,簡化生態、就業、民政等服務流程,推動村級組織規范掛牌。選取10個鄉鎮(街道)、村(社區)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聯系點,這些聯系點如同一個個“基層治理實驗室”,聚焦優化網格服務,著力解決“網不通、格不融”問題;探索推行鎮街治理框架,統籌推進城鄉治理,為基層治理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模式。
黨建引領“小項目” 驅動社區“大治理”
社會工作的春風吹進千家萬戶,城鄉社區治理優化提升行動在我市結出累累碩果。2023年項目圓滿完成并順利迎接省級驗收,2024年獲得省級資金990萬元實施項目22個,投入市級資金760萬元實施項目38個,為后續工作注入強大動力。
在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方面,我市積極作為,舉辦村(社區)“兩委”成員能力提升培訓班,200名學員在培訓中汲取知識養分,完成2024年培訓任務,為社區治理注入新鮮血液。制定《綿陽市社區工作者培育計劃方案》,每萬人配備18名社區工作者的目標如同燈塔,指引著社區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摸清社區工作者底數,建立社區工作人才庫,為精準施策提供依據;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配備,連續兩年提高薪酬待遇,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同時,持續選派駐村幫扶力量,現有駐村幫扶干部1290人,他們如同一顆顆“種子”,扎根鄉村,為農村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技術,助力鄉村振興。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深化基層治理,讓基層更有活力、讓群眾更加滿意、讓社會更加和諧。
?。ㄓ浾?李錦輝)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