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進入主汛期以來,安州區多地陸續遭遇降雨,防汛形勢嚴峻,全區上下繃緊“防汛弦”、織密“安全網”,堅決打贏防汛減災這場硬仗,全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進入7月以來,“暴雨暴晴”“旱澇急轉”“大風雷電”等天氣增多,洪澇和地質災害風險明顯升高,尤其是在山區,持續性強降雨意味著誘發山洪災害風險極高。如何抓住從暴雨開始到形成山洪的短暫時間差,盡早預警提醒群眾轉移避險,成為山洪防御的重中之重。
在安州區水利局內,通過登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鼠標輕輕一點,幾十公里外的監測點實時監控畫面“躍然屏上”(如圖);短短數秒,最新預警信息即可送達智慧管理平臺。該系統接入83個野外自動水雨情監測站點、53個河道視頻監測站,監測境內實時降雨量、河道水位漲幅情況。
“以往,山洪災害預警普遍是暴雨形成后,通過村鎮廣播、銅鑼、口哨等向受威脅群眾發布臨時預警。如今,我們建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通過臨災預警、風險預警、靶向預警和自動預警‘叫應’,強化實時監測,打出山洪預警組合拳,為山洪災害防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安州區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股股長羊東林告訴記者。
一臺裂縫計、一臺雨量監測計和一臺預警廣播。當雨量達到設定臨界值(閾值)時,信息會傳送至預警系統,預警系統會通過廣播提醒周邊住戶。“以往,一察覺到雨情,安州沿山地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就很忙碌,要到山區四處排查巡檢,工作量非常大。如今,工作人員多了一個好幫手——地質災害實時預警系統。”安州區自然資源局地災防治股股長劉升陽說。
據了解,安州區依托四川省地質災害實時預警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5G等新技術對全區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預警,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截至目前,安州區共有19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516臺(套)監測設備納入監測預警管控。
除此之外,安州區還積極做好防汛物資儲備工作,確保防汛物資備得足、調得動、運得出、用得上,切實筑牢防汛搶險安全防線。
在安州區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倉庫內,各類應急物資按照應急、保障、生活、救援等種類整齊擺放。帳篷、棉褥、折疊床等物資,按照不同類別整齊地堆放在指定區域,工作人員正忙著對防汛物資進行定期檢查、核對,確保防汛物資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據安州區應急局綜合減災與物資保障股股長王剛介紹,“我們的防汛物資儲備有抽水泵、場地照明、應急燈、生活物資等應急救災物資50余種,其中棉被、折疊床、棉大衣等生活物資5萬余件,確保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搶險救災,讓平安度汛更有保障。”
據了解,安州區按照應急救災物資管理要求,已經對各類物資進行了清理,及時補充生活物資5000余件。此外,今年還特別為沿山鄉鎮、村配備了25臺對講機,確保信息傳達及時。(王薈源 但浩南 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