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冬套種蔬菜
一盤麥冬蒸南瓜,一盅麥冬老鴨湯,一杯麥冬茶……12月18日,在三臺縣潼川古城一家老字號中餐館,市民蔣蓉熱情地招待外地朋友:“快嘗嘗我們麥冬之鄉的美食,等你們回去時再帶上些麥冬飲料、麥冬餅干給家里人嘗嘗鮮。”
三臺縣是著名的“中國麥冬之鄉”,當地有著幾百年的麥冬種植歷史。2006年,三臺“涪城麥冬”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20年,“涪城麥冬”入列《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首批地理標志互認名單。
今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化橘紅、地黃、麥冬、天冬列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標志著麥冬被納入“藥食同源”目錄;今年12月,“涪城麥冬”入選2024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單。
一年兩次“正名”,涪城麥冬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成為解鎖鄉村振興產業鏈的一把金“藥”匙。
從“不死草”到“涪麥一號”
冬日薄霧繚繞,綠油油的麥冬田一望無盡,三三兩兩的農戶揮著噴霧器澆灌著麥冬苗,水花噴灑在麥冬苗上,泛著勃勃生機。
12月18日,記者來到位于涪城麥冬種植核心區的三臺蘆溪鎮永鳳村,詢問種植大戶陳擁軍,他在永鳳村常年種植200余畝生態麥冬。“這段時間我們正在加緊防治根結線蟲。”陳擁軍介紹,在他的記憶里,祖祖輩輩都種植麥冬,過去大家所種的麥冬屬于川麥冬,在當地有很長的種植歷史,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話——水好土好氣候好,家家都種“不死草”。
栽種麥冬
“要想麥冬發展好,科技創新少不了。”陳擁軍過去種植的麥冬品種是“川麥冬1號”。今年,他決定在部分土地上嘗試種植由市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最新選育的麥冬新品種——“涪麥一號”。
“新品種的栽種成本比較低,抗澇能力特別強,不會有根部腐爛的現象。農科院當時給我們提供的數據顯示,跟傳統麥冬相比,要增產12%,同時,總皂苷含量高出25%。”陳擁軍表示,現在有了優質的新品種,他信心更足了。
乘借麥冬“藥食同源”這一春風,目前,陳擁軍種植的麥冬有接近一半的量被當地的藥企所消化。市場前景看好,“吃了價格定心丸”的陳擁軍告訴記者:“現在可以更加放心地發展大規模的麥冬種植,力爭在3年內發展到1000畝種植面積左右。”
從小打小鬧到大規模種植,從傳統種植到科學種植,陳擁軍是涪城麥冬產業發展基層種植戶的一個縮影。
記者了解到,過去三臺縣的麥冬種植品種單一,種植戶長期自繁自用,只種植而不進行品種選擇,導致品種品質特性和抗性退化。近年來,三臺縣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省農科院、西南交大、綿陽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積極開展合作,研發出川麥冬1號、川麥冬2號、涪麥1號等麥冬種苗新品種,并積極推廣種植涪城麥冬面積,從“根源”提升麥冬的產量和品質。
從“一棵苗”到“一條鏈”
距離永鳳村兩公里外的中興藥業醫藥生產線一片忙碌,一盒盒由麥冬作為原料的中藥飲片正在源源不斷下線。而在其產品展廳,麥冬脯、麥冬顆粒、麥冬飲品等以麥冬為原材料研發衍生的食品讓人垂涎不已。
麥冬含有麥冬皂苷、麥冬多糖、氨基酸等多種成分,作為食材,其精深加工值得進一步挖掘。自“藥食同源”的消息發布后,麥冬相關食品陸續上架超市,老百姓不僅可以在藥店買到麥冬中藥飲片,也可以隨意采購麥冬食品。
這無疑給三臺麥冬產業鏈開啟了一扇“芝麻之門”。
機收麥冬
據悉,今年,三臺縣先后與中藥飲片國家工程技術中心、華西公共衛生學院等研究開發中心深度合作,開展麥冬藥食同源科研和精深加工實驗,成功開發麥冬含片、麥冬糕點、麥冬飲料等20余個麥冬須根食品,現陸續投產上市。同時,積極引導中興藥業等龍頭企業與多家科研院校合作,正在研發并試制麥冬果脯、麥冬膏、麥冬飲品等10余種麥冬塊根食品。
中興藥業董事長劉占興說:“麥冬進入‘藥食同源’名錄后,公司將積極建設以麥冬為原料的金脈煌飲料、口服液生產線,還將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食用麥冬脯和潤肺止咳的二冬膏,屆時將推廣到各大藥房和超市。”
如今,三臺麥冬全產業鏈綜合年產值達40余億元,其中開發出380多種中成藥、190余種保健品,以及麥冬湯料包、麥冬茶等衍生產品,力爭2025年麥冬食藥同源相關產品產值突破2000萬元。
麥冬不僅在傳統醫藥領域發揮其獨特作用,也作為健康食品走上餐桌,打開全新的市場。三臺縣城一家老字號中餐店經理謝陽春接受采訪時稱:“麥冬納入藥食同源名錄后,我們利用這個契機,創新推出麥冬鴨、麥冬魚丸、麥冬蒸南瓜等特色菜品,讓麥冬走入尋常百姓餐桌,讓他們吃出健康。我們還要不斷挖掘麥冬食用價值,融合創新推出相關特色菜品,讓三臺麥冬和餐飲融為一體,成為一張叫得響的文化名片。”
從“小藥材”到“大產業”
站在麥冬田里,可以聞到濃郁的有機肥味道;步入三臺麥冬產品主產區,正在生產線上的藥品、食品飄蕩著麥冬特有的藥香撲鼻而來……
麥冬交易
截至目前,三臺縣有麥冬規范化加工點30個、麥冬交易市場1個、中國麥冬博物館1個,建成中藥材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麥冬生產基地6個、麥冬綠色加工中心15個,麥冬數字化管理溯源云平臺1個。
近年來,三臺縣持之以恒推進麥冬生態立體種植,在保障生產供應的基礎上,實現耕地安全、糧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五者高效協同,麥冬產業生態價值不斷釋放。
加快建設數字化溯源體系也是當地大力推廣的做法。三臺麥冬產業發展專班協調組組長張明介紹:“溯源區域產出麥冬重金屬殘留檢測結果100%符合安全標準,多效唑土壤殘留量保持在0—0.1ppm之間,且呈逐年下降趨勢,預計2025年前實現‘零檢出’。”
為了給麥冬交易提供安全、有序、寬松的交易環境,綿陽市制定了麥冬交易市場監管及市場準出制度,引進四川天府商品交易所建成中國麥冬電子交易平臺和結算中心,與四川代代為本、中興藥業、領旗食品等20余家企業合作開展網絡直銷活動,簽訂長期協議推廣麥冬相關產品,麥冬電商年交易總額達2.5億元。
三臺早謀劃早布局,構建了一套現代化產業體系,從“小藥材”不斷成為大產業。
麥冬產品
此前,三臺成立麥冬產業辦公室,今年8月又升級為麥冬產業發展專班,通過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對麥冬生產、加工、轉化的組織領導和技術指導工作,全方位服務麥冬產業發展。張明說:“國家正式將麥冬納入藥食同源目錄以后,成立了三臺縣麥冬產業發展專班,同時,我們正在籌備規劃麥冬藥用食用分區,藥用就發揮國家級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示范區相關作用,食用方面將制定食用麥冬的相關標準,引導群眾進行食用麥冬的種植,力爭在2027年將麥冬全產業鏈產值推動到100億元以上。”
為助力麥冬產業高質量發展,三臺縣稅務部門在落實落細稅費政策、優化納稅服務上持續發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稅動力”。位于蘆溪鎮涪城村的綿陽鉑龍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與轄區內種植戶簽訂麥冬種植回收合同,直接帶動300余農戶致富增收,2023年以來,該企業享受各類稅費優惠政策超130萬元。
據三臺縣財政局統計,今年以來,三臺縣各金融機構推出“麥冬貸”“麥冬產業鏈貸”“惠農E貸”等縣域專屬創新金融產品,年內支持麥冬產業鏈發放貸款13.38億元,并對鏈上農戶發放貸款均執行最優惠利率。
(胡麗 劉玉明 記者 李春梅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