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狐
雪豹
大熊貓
川金絲猴
□記者 趙燁 任露瀟 朱博文
4月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春雪消融,匯成山澗潺潺溪流。
這個季節,野生大熊貓頻頻外出活動“圈地求偶”;冬末便結束發情期的高山雪豹,已經回到各自領地孕育新的生命;而群棲生活的金絲猴族群,正值產仔高峰……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自然界較為稀有和珍貴的動物們正在王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里自由自在、繁衍不息。
“不要等到‘珍稀’才去‘珍惜’。”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趙聯軍表示,“數代王朗人一直堅持在做的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據了解,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地處岷山山系腹心地帶,最低點海拔2300米,最高峰位海拔高度4980米。在30千米左右的直線距離相對高差近2700米,從而形成王朗片區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以及各植物群落中分布著不同的動物物種,使這里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
而讓王朗聞名于世的正是這里的“旗艦物種”——大熊貓。這里有著我國現存最大野生大熊貓種群——岷山A種群的核心組成部分,更是連接九寨溝、松潘、平武、白水江4地大熊貓棲息地的關鍵節點。
早在1963年,四川省人民委員會便發文在平武縣王朗林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全國最早建立的14個自然保護區之一。王朗也是最早開展大熊貓調查和科學監測的保護區之一,是紅外相機監測、DNA個體識別、大熊貓化學標記樹等技術手段先行試點區。
“科學研究是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使命。”趙聯軍告訴記者,一直以來,王朗秉承開放的心態,構建開放式的科研合作平臺,廣泛與中科院等國內外幾十家科研機構合作,樹立自然保護地與科研院所合作的典范。
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期間,王朗先后與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所等科研單位建立中國西部第一個森林大樣地——“岷山永久性森林大樣地”,并于2020年正式加入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合作建立“中科院王朗山地生態遙感綜合觀測試驗站”,2021年獲批四川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與中科院地理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中科院王朗無人機綜合驗證基地”(2020年)等。天地協同,尺度擴展,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進一步提升區域化立體監測水平。
除了基地建設之外,王朗保護區對于大熊貓及同域動物科研監測不斷提檔升級,先后開展菌類、土壤、鳥類、昆蟲、金絲猴、羚牛、紅喉雉鶉等近10個專項調查研究,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監測數據。
“近年來,王朗保護區還將科研監測范圍進一步擴展至高海拔區域。”采訪過程中,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李芯銳帶著記者沿著巡護路線深入保護區,詳細介紹保護區的科研監測情況。“2021年,我們做高海拔監測群的第4年,拍到了雪豹、狼、赤狐、石貂等食肉動物的影像,這些監測成果是岷山北部食物鏈完整性的重要佐證。”李芯銳告訴記者。
雪豹的存在,讓王朗成為全國“雙旗艦物種”區域之一。李芯銳欣喜地表示,“雪豹比大熊貓生活在更高的海拔層面,之前這里對它的研究與保護是空白地帶,如今我們發現了它,才能更好地去重視它、研究它、保護它。”
監測巡護、科學研究、打擊違法……在守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這條路上,王朗人已經走了60余年,而今后也將一往無前。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