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區委黨校外,連片改造提升的街區
煥然一新的驛亭路
綿陽作為西部地區1990年代城市建設先行一步的城市,老城區基礎設施老化、布局不均、空間擁擠等問題無法避免。隨著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的階段,實施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代表的城市更新,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如何把好事辦好?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作為四川省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綿陽積極破解老舊小區改造難題,探索創新做法,積累經驗,實現老舊小區“蝶變新生”。
□記者 蘭建春 文/圖
決策共謀成果共享 提升社區居民滿意度
老舊小區改造涉及面廣、群眾期望值高,改造中,如何精準把握居民需求,改出滿意的結果?
居民是老舊小區改造結果的受益者,更是改造過程的參與者。游仙區機關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改造前,樓房外觀斑駁,配套不完善,許多“老毛病”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改造中,游仙區住建局、街道和社區為機關小區等老舊小區配備了“群眾監督員”,全程監督施工質量、進度、安全等問題,同房屋建筑專家一起論證,幫助邊改造邊完善。另一方面,監督員們也主動幫助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問題,搭建溝通橋梁。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我市堅持實施“五個一起”工作法,內容一起議、辦法一起想、質量一起管、部門一起上、制度一起定,將小區業主、街道社區、政府部門、承建單位、監理機構串成一條線,貫穿老舊小區改造設計、施工、質量管理全過程,實現全閉環。鼓勵各地搭好群眾參與平臺,堅持“事前問需、事中問計、事后問效”,擴大居民的知曉度參與度,提高老舊小區改造滿意度。
數字創新市場化參與 把好老舊小區安全關
近年來,住宅小區線路老化、消防設施不全、通道堵塞等問題屢見不鮮,小區雖老,安全防范可不能少,如何拆招?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我市正加快步伐,探索用科技手段守住老舊小區居民“家門口”的安全。
在仙人路翰林東院小區14棟的電梯內,一名居民剛把電動自行車推進1層樓道,電梯口的探頭立即閃光,傳來了“勸離”聲,很快小區物業負責人手機上也收到提示信息,1名保安隨即趕到。
這套系統,前端安裝在小區樓棟門廳、走道、消防通道等重要部位,對特殊物識別后進行AI播報勸離報警,還能通過煙霧傳感器,自動發現小區充電棚里的煙霧、明火等,迅速反饋至后臺,實現24小時自動監管。目前,電信、移動、鐵塔等公司正為城區物業小區提供包括禁止駛入AI識別、自動語音勸離、燃燒報警、防盜等智能響應技術,守護老舊小區安全。
城市更新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政府、市場、公眾共同參與的“大合唱”。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無論是AI報警系統,還是充電樁安裝,我市充分吸引市場力量參與,推動城市更新行動的可持續性。
拆墻并院空間共享 “拆”出基層治理新思路
城市更新行動中,老舊小區中的基層治理問題繞不開,也避不掉,處理不當易激化矛盾,怎么辦?
21世紀花園和緊挨的長興名苑兩個小區是城西最早一批多層建筑,前些年因為邊界劃分等問題鬧得不愉快。當地在老舊小區改造中,以“破墻”思維,拆除中間的石墻,將兩小區打通成煥然一新的“大院落”,小區變“大區”,環境更好了,如今又成立了黨支部和業主委員會,居民更滿意了。
改造中,我市在公路小區、怡和家園小區等一些條件具備的相鄰小區探索實施“拆墻并院”,空間共享,拆除中間有形的墻,更是打通人心,破除無形的墻,實現了空間共用,設施共享,小區共治,推動了小區問題和矛盾化解,改出了基層治理的新思路。
串珠成鏈整體提升 微更新帶來街區新活力
近日,游仙區東津路沈福街口,一個“蓮花”造型的口袋公園和周邊景福花園等幾個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完工亮相,得到市民好評。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發展相系。隨著改造的深入,人們發現,僅靠小區改造,難以滿足群眾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因此,我市打破“就院改院”思維,在條件成熟區域,探索老舊街區連片改造模式。充分考慮街巷肌理、重要建筑、人文風貌等,將分散的小區連同小巷轉角、街道片區成片規劃,串珠成鏈,整體提升,一體化打造市政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健全、品質升級的街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避免了多輪市政改造的浪費。
老舊小區改造中,我市已連片式改造街巷、游園等公共區域160余處,如涪城區馬家巷片區與馬家巷6號、紅星街30號、游仙區李杜祠社區芙蓉路和海峰苑、金稅小區,鹽亭民族團結街片區等。改造后,居住環境好了,街區品質提升了,也塑造了城市消費新場景,老城區有了新活力。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我市還將開工改造460個小區,將聚焦示范引領,因地制宜做好老舊小區改造中的難題破解與組團式更新,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推動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助力城市發展,為城市更新貢獻更多綿陽智慧和經驗。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