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4綿陽市“文化三推”活動廈門行今日啟幕
綿陽文創產品精品展在廈開展 8大特色展區搶眼
在“祈福七曲山勵志兩彈城”梓潼館,有廈門市民聞訊提前趕來打卡,感受紅色文化魅力。
綿陽新聞網訊 跨越2000公里,從巴蜀腹地到東南沿海,2024綿陽市“文化三推”活動廈門行于3月29日啟幕。3月28日,記者走進廈門五一廣場,各個展區正加緊布展,不少聞訊而來的廈門市民和四川老鄉前來探館。
此次綿陽市“文化三推”活動廈門行綿陽文創產品精品展共設置綿陽館、李白文化長廊、熊貓優選館、精品企業展區、“祈福七曲山勵志兩彈城”梓潼館、“最長虹”科技文化館、綿陽中醫藥文化走廊、非遺互動體驗區8大展區。
走進綿陽館,展區內設有“微型博物館”,將西漢人體經脈漆人、東漢大銅馬、說唱俑、舞俑(均為復制品)等特色文物進行展示。尤為搶眼的是越王樓和杜甫的《越王樓歌》;展區外圍的文化市集上,北川羌繡、綿州面塑、平武剪紙、羌族草編等特色非遺項目將進行集中展示,仙海、江油方特、梓潼兩彈城等文旅資源進行集中推介。
穿過綿陽館,李白文化長廊便呈現在眼前,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到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等代表詩作、李白詩意圖等。同時,現場還設有打卡區,動靜結合講述青少年時期的李白在家鄉綿陽江油的故事,參觀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李白出生地的深厚文化底蘊。
“祈福七曲山勵志兩彈城”梓潼館,展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們的照片、書信手稿,以及他們使用過的打字機、計算尺、工具書等。作為文昌文化發祥地,七曲山大廟風光,翠云廊、古柏林等文旅資源,文昌貢系列地方特色名優特產品、梓潼木刻年畫作品及文創產品也將在展區一一亮相。梓潼木刻年畫傳承人羅智婉還帶來了《魁星點斗》《帶子上朝》等木刻版,從3月29日開始面向當地市民和游客開展年畫拓印體驗,增進互動性。
備受游客喜愛的打卡地則是熊貓優選館,門口5米高的卡通熊貓一下就吸引住人的眼球。館內布局也突出大熊貓元素,還設計了互動打卡區。同時,展區內設置的麥稈烙畫、三臺布藝、三臺木刻等特色非遺產品展位、特色非遺美食等,讓當地市民和游客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中國野生大熊貓第一市”的自然人文與生態魅力。
在精品企業展區,龍州青絲、平武青梅酒、北川魔芋、中壩口蘑醬油等國家地理標識產品,北川臘肉、北川手工茶、安州野生羊肚菌、安州黃金生化皮蛋等特色非遺美食產品均已上架,現場咨詢不斷。
綿陽中醫藥文化走廊展區,從中醫始祖岐伯開始,到涪翁、程高、郭玉、李珣,再到蕭龍友、蒲輔周、李孔定等,對綿陽市的中國醫藥文化發展脈絡進行勾勒。展區內,以涪城麥冬、平武天麻、平武厚樸、江油附子、梓潼桔梗等為代表的道地藥材也齊整出場,彭氏中醫骨傷科流派、太極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藝、市中醫醫院制劑等也在現場展示,讓觀眾從不同切面感受綿陽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在“最長虹”科技文化館,介紹長虹自1958年創立后,從科技“蹣跚起步”,到創新“蓬勃興起”,再到無數尖端技術震驚世界的發展歷程,讓你感受“科技長虹·產業報國”的奮進歷程。
本次活動還設置了非遺互動體驗區,3月29日至3月30日,羌族草編、平武剪紙、綿州面塑、北川羌繡4個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將面向當地市民和游客開展現場體驗活動,與綿陽傳統文化相遇。同時,在活動期間,綿陽北川、平武等地的民族歌舞也將在展區上演。(記者趙利賓 張登軍/文 王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