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來到三臺縣秋林鎮紅星村十五組村民集中安置點,一幢幢二層小樓房格外引人注目(如圖)。
“許多住戶早早就搬進新房了,我才請人做好裝修,晾一段時間就可以搬進去住了。”正在清掃房屋的村民張彩蓉告訴記者。
張彩蓉的老房子在半山腰上,出行極不方便,生活環境也差,受益于“增減掛鉤”項目,她僅花了3萬余元,就擁有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居室。
據了解,過去紅星村宅基地占地面積大,房屋也多為瓦房,村莊基礎設施薄弱,百姓改善居住條件的意愿強烈。近年來,秋林鎮通過大力實施“土地增減掛鉤”獎補政策,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對拆舊的房屋及附屬設施確定補助標準,建設村民集中安置點。
秋林鎮黨委書記王堯告訴記者,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主要是由農戶自愿申請參加,將原宅基地拆除復墾后,集中到聚居點按設計建房或到城鎮購房。當地黨委、政府根據舊房面積、農業人口,向農戶發放補助資金,并負責聚居點場平、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舊宅基地復墾、集中居住,達到建設新農村、增加耕地的目的。
“以前住的地方,屋前屋后都是草,拆遷以后搬過來,干凈衛生,基礎設施完善。”村民顧軍明笑呵呵地說。
截至目前,秋林鎮已順利完成4個村的第一批土地雙掛870戶農戶簽約和18個集中安置點建設,集中安置群眾192戶,全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420余畝。
“我們累計投入30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高質高效推進安置點項目建設,切實把關系群眾安居樂業的民生實事辦實辦好。”王堯說,下一步,該鎮將全力實現800余畝建設用地指標新增。
農民住新房,那復墾出來的土地怎么辦?紅星村黨委委員王仕桂介紹,該村率先在全鎮試點土地托管,有效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我們將原有的土地和公共空間復墾出來以后,按照誰家的宅基地誰負責的方式解決種地問題,村民也可以托管給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托管給農業有限公司。”王仕桂說,通過建立“村集體經濟托管+企業經營+鎮監管”的管理模式,該村已陸續開展土地托管近1700畝。(劉玉明 記者 李春梅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