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采摘菜黃豆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在三臺縣西平鎮紅梁村一片綠意盎然的田地里,隨處可見村民采摘、搬運大豆忙碌的身影,一幅幅多彩的豐收畫卷在這里展開。高聳的玉米還為村民們形成天然的遮陽傘,大家抓緊時間搶收。
看見田間被收割打包好的一袋袋鮮豆,紅梁村黨委書記李順東掩飾不住內心喜悅。李順東介紹,以前這一片地種植了800多畝核桃,因為樹木老化,加上核桃滯銷,經濟效益低下。去年8月,由紅梁村黨委帶頭,采取“集體經濟組織+企業”模式對低效林地和撂荒坡地進行整治復耕,面積達1060畝。整治出來的土地,進行玉米、大豆、蔬菜等農業規?;洜I,并按照“6211”利潤分配方式,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季大豆豐收之后,馬上就可以再次栽種第二季大豆,也就是說,大豆每年都會迎來兩次豐收,這給當地村民也帶來更多的收入。
昔日“撂荒地”變成“金土地”,小小大豆也成為村民眼中的“金豆子”。“這個種植新模式很不錯,一年點兩季豆子,我們出來務工就可以掙兩次錢。”村民吳幫友笑著說道。除了土地流轉費、地力補貼外,他一年務工收入就能領到1.5萬元左右。據了解,在這片整治后的土地上,常年務工的村民就有30多人。
“今年我鎮對大豆玉米帶狀復種進行了大面積推廣,從今年情況來看,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西平鎮黨委委員、副鎮長王德輝說,從目前紅梁村大豆示范基地實地測產結果來看,鮮豆可以達到800多公斤,扣除玉米的種植面積之后,也能達到600多公斤,效果非常明顯,下一步他們要進一步跟蹤玉米產量。
去年以來,西平鎮堅持把推進農村撂荒地復耕復種作為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嚴格監管、健全機制的原則,探索結對聯耕、專業代耕、入股托管、打包流轉“四個一批”方式,累計整治荒山、荒溝、荒丘、荒灘7200余畝。同時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全鎮大豆總面積在19000余畝,將陸續分批上市,助力農戶增產增收。(吳桂林 劉玉明 文/圖)
編輯:郭成 校對:李志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