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審查了《關于綿陽市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以及2021年預算草案。財政經濟委員會在對預算報告和預算草案初步審查的基礎上,結合各代表團的審查意見,又作了進一步審查。現將審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關于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
一般公共預算:全市收入實現140.96億元,為預算的100.75%;支出實現444.7億元,為預算的97.11%。其中:市本級收入實現20.89億元,為預算的101.82%;支出實現103.4億元,為預算的90.01%。市屬園區收入實現30.01億元,為預算的101.8%;支出實現32.68億元,為預算的99.82%。
政府性基金預算:全市收入實現287.76億元,為預算的101.56%;支出實現362.15億元,為預算的95.93%。其中:市本級收入實現104.76億元,為預算的100.19%;支出實現81.55億元,為預算的85.51%。市屬園區收入實現9.35億元,為預算的141.56%;支出實現23.1億元,為預算的99.92%。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全市收入實現4.34億元,為預算的100%;支出實現4.32億元,為預算的99.6%。其中:市本級收入、支出均實現3.32億元,市屬園區收入、支出均實現0.23億元。市本級和市屬園區收支均為預算的100%。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全市收入實現85.36億元,支出實現78.91億元,滾存結余148.42億元。其中:市本級收入實現70.33億元,支出實現69.37億元,滾存結余111.78億元。
地方政府債務:2020年末全市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17.87億元;余額573.79億元,較上年增加109.77億元。其中:市本級債務限額173.27億元;余額166.75億元,較上年增加19.78億元。債務規模均在人大常委會批準的限額范圍內。
財政經濟委員會認為,2020年預算執行總體情況良好,收入全面完成預算,支出結構繼續優化。市人民政府認真落實市委決策部署和市七屆人大六次會議作出的決議,按照“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統籌兼顧”的工作基調,圓滿完成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批準的各項任務。同時,也存在部分地區財政收入質量不高,個別地區債務風險較大,績效運用不夠充分,預算管理還需要強化等問題。市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關于2021年預算草案一般公共預算:全市收入預算為148億元,支出預算為327.51億元。其中:市本級收入預算為20億元,支出預算為81.03億元;市屬園區收入預算為32.03億元,支出預算為25.64億元。
政府性基金預算:全市收入預算為215.2億元,支出預算為200.73億元。其中:市本級收入預算為106.34億元,支出預算為108.02億元;市屬園區收入預算為9.33億元,支出預算為9.44億元。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全市收入預算為3.58億元,支出預算為3.6億元。其中:市本級收入預算為2.72億元,支出預算為2.72億元;市屬園區收入預算為0.18億元,支出預算為0.18億元。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全市收入預算為93.1億元,支出預算為72.44億元。其中:市本級收入預算為77.31億元,支出預算為62.52億元。
財政經濟委員會認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1年預算草案,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市委七屆十次全會精神,預算草案符合《預算法》的規定,總體可行。財政經濟委員會建議,批準《關于綿陽市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批準2021年市本級和市屬園區預算草案。財政經濟委員會建議,2021年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要圍繞以下重點。
(一)全面落實財政工作總體要求。全市財政工作要全面落實“保運轉、保民生、保重點、優結構、防風險”總體要求,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勤儉節約過緊日子。強化能增能減、有保有壓預算機制,不斷優化支出結構。規范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償還,積極穩妥化解地方隱性債務存量。
(二)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實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的積極財政政策。繼續鞏固減稅降費成效,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城新區。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將債券資金優先用于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領域,保持財政對經濟發展的必要支持力度。
(三)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加強民生投入,繼續辦好具有引領性、示范性、帶動性的民生實事。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繼續做好疫情常態化精準防控,推進健康綿陽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支持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四)深化財政預算管理。強化部門預算編制,完善支出定額標準,加快項目庫建設力度,切實推進零基預算。研究解決人員經費預算不足、公用經費標準偏低、項目經費大量彌補公用經費等共性問題。加快構建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將績效管理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轉變財政支持方式,推動專項資金從“事前補助”向“事后補助”轉變,加快建設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