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超
“發放消費券能夠有力提振消費,但不少老年人卻‘搶’不到,也不會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消費券這一能撬動消費的政策工具,引起代表委員的關注,并紛紛建言獻策。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早期就有研究報告顯示,消費券刺激消費效果明顯,1元的消費補貼平均能夠帶動3.5元以上的新增消費。政府通過發放消費券,鼓勵民眾進行消費,從而激活市場,促進經濟循環,有效提振市場信心。而消費券惠及廣大群眾,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直接減輕了他們的生活負擔。
但消費券普遍存在一個缺陷——它是線上發放、線上領取,甚至線上使用。領取線上消費券,需要一系列操作,很多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或者不習慣網絡消費,再加上拼手速也贏不了年輕人,所以,消費券幾乎成了年輕人的“專利”;而老年人則面臨著“搶不到、用不上”的尷尬。無法覆蓋老年群體的消費券,也就錯失了對“銀發經濟”的帶動作用。
怎樣才能讓消費券惠及老年人?當前,應進行適老化改造。首先,領取消費券不能只有線上渠道,還應設置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線下紙質消費券,如可以像彩票抽獎那樣,通過抽取身份證號領取紙質消費券,確保公平公正。
其次,政府發放消費券,要拿出一定比例,直接限定老年專用。同時加大在老年群體中的宣傳力度,盡可能地廣而告之,比如可以去車站、商場、藥店、醫院、養老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發放,讓更多老年人能參與進來,獲得領取消費券的權利。
再者,還可以豐富消費券類型,對消費場景做一些限定,保證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政府買單的福利。比如對一些特定的老年商品或服務作優惠,就是間接的消費券;又如將消費券與老年卡捆綁,結賬時自動抵扣。
說到底,對消費券適老化改造,其實就是減少人為操作的技術依賴,強化線下服務,借助熟人網絡,通過社區、家庭、機構等多方合作,確保老年人能便捷、公正地獲取消費券,避免“一刀切”。
(原載2025年3月13日《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