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門診候診時,“先到反后診”現象被不少人吐槽。據《工人日報》報道,為提升就醫體驗,浙江寧波探索統一門診叫號規則,在綜合考量患者、醫生、醫院等多方利益的情況下,引入“遲到規則”,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盡管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持續增長——2023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70785個,比上年增加37867個,其中醫院38355個,比上年增加1379個,相比過去顯著緩解了就醫供需矛盾,但在國人重視健康問題的今天,特別是三甲醫院門診服務供給在高峰時段難以滿足患者需求,于是出現“叫號矛盾”。
一邊是部分患者提前預約掛號,按照預約時間前往門診就醫,看似沒有問題;一邊是部分患者先到醫院就診,但因預約號碼排序靠后,被預約號碼靠前的患者“插隊”,“先到反后診”引發不滿。這種現象存在于很多醫院,不少患者都有過體驗。究竟是“先到先診”還是“預約優先”,在患者中存在爭議。
部分醫院采取“預約優先”有其道理,既確保了就醫秩序,也兌現了預約承諾。但在實踐中,就診者未按預約時段報到的情況確實較為普遍。如果醫院仍頑固堅守“預約優先”,勢必影響先到門診的患者及時就診,也可能造成醫療資源浪費。若“先到先診”,既能節省患者時間也能懲罰不守約定的患者。
“預約優先”規則,還造成了不良導向和惡性循環。比如有人在社交平臺利用這個規則傳授“快速就診”經驗:“如果掛了××醫院的號,想要快速看病,就一定要遲到,如果早到了就只能干等著……”這種經驗等于在引導患者“晚到先診”,不僅浪費了早到患者的時間,也容易造成預約患者不守約定。
而要實現叫號公平、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必須重新設計叫號規則,既要兼顧先到門診患者的利益,也要兼顧預約患者的利益,既要兼顧醫生的利益,也要兼顧醫院的利益。對此,浙江寧波市醫院門診管理質量控制中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探索推出了全市統一的門診叫號規則,創新性提出“遲到規則”。
該規則明確,患者在預約時間后30分鐘內取號視為按時取號,超過30分鐘后每遲到15分鐘在預約號基礎上推遲5個號。即就診者遲到時間在30~45分鐘內,則推遲5個號;如果遲到時間在45~60分鐘內,則推遲10個號,以此類推。如此既給先到門診患者提供了先看病的機會,也能避免預約患者遲到。
而且還有利于減輕醫生在就醫高峰面臨的工作壓力,因為可倒逼患者均衡就醫,也能最大化利用醫療資源,保障醫療秩序公平合理。可謂“一舉多得”,值得在其他醫院推廣。當然,解決叫號不公,還需要貫徹實施分級診療、基層首診,通過調整供需關系緩解大醫院門診服務壓力,這也需要各地大力推進。
還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門診中存在一種亂象叫“憑關系看病”,有的是值班醫生的親戚朋友直接插隊就醫,有的是其他醫生領著關系戶不守叫號規則,有的是“黃牛”利用自己與醫生的特殊關系帶著自己的客戶“走捷徑”等。在這種亂象面前,無論“先到先診”“預約優先”,還是“遲到規則”都在讓步。
因此,既要推廣遲到患者階梯式順延、復診患者穿插就診、銀發族優先5個號的“遲到規則”,也要杜絕各種關系戶隨意插隊看病。希望在門診叫號規則面前,患者人人平等,沒有“特權”。(馮海寧)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