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和各大景區的人山人海一起登上熱搜的,是泰山景區首次面向游客投放的助力機器人裝備。
這款頗具未來科幻氣質的“外骨骼機器人”來自廣東,自重僅1.8kg,可以很輕松便捷地裝備于腰腹及雙腿。運用先進的人體工學設計以及動力、電子和AI算法等核心技術,可感知下肢的每一個運動趨勢,及時給予恰到好處的助力,廣泛應用于登山、健身、跑步、上下樓梯等生活和工作領域。原本在攀登泰山途中疲憊至極的游客裝備上這種外骨骼機器人,頓時有了一種未來科技感。使用者頻頻盛贊:“爬山的時候它自動把你的腿抬起,感覺非常輕快!”
其實對于很多科幻迷而言,外骨骼機器人并不陌生,在很多機甲題材的科幻電影中經常登場。現實中的外骨骼機器人發端于上世紀60年代,早期曾應用于醫療康復領域,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行走,切實地提升了部分殘疾群體的生活質量。而今,在工業生產、應急救災、消防救援等場景中,外骨骼技術有著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增強使用者力量并降低受傷風險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優勢。
由工業化、醫療化轉向日常生活的普及應用,諸如登頂泰山等,是此類技術發展的又一次飛躍。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已在不知不覺間深度融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折射出人類可能面臨的智能生活圖景。
諸如外骨骼機器人所提供的“力量代償”功能,應用于養老護理領域,能極大地改善老年人體能衰退導致的運動困難。在相關報道中,一種作用于手部的外骨骼機器人甚至能訓練使用者增強彈奏能力,這些使用者摘除該設備后,依然能依靠手部所獲得的慣性訓練提高演奏水平——你看!科技的巨大作用,將重新定義“衰老”和“天賦”,而我們現在極有可能正站在這一全新智能化進程的開端。
隨著科技與生活深度融合,這一智能生活圖景還會呈現加速迭代的趨勢,現在尚算新潮的生活方式可能很快就會讓人習以為常,未來的“田園牧歌”可能會變為充滿科技文明氣質的“合成曲調”,你所感知的“慢生活”也許是由許許多多科技力量托舉起來的“詩和遠方”。
科技雖然誕生于人類之手,但也蘊含著可能釀成災難的磅礴力量,必須及時設置“安全閘門”,才能讓其中的力量涓涓為人類所用。諸如在過度商業化驅動下的數據隱私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倫理挑戰,需要行業發展和社會責任的雙重規范,標準制定與監管落實的雙管齊下。讓科技之光照見未來,也要將理性的韁繩牢牢握于人類自己的手中。(李詠瑾)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