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注“電商專供”的卷紙比超市買的小一圈、同款洗衣液網購的比實體店的“稀”……在不少人眼中,“電商專供”已然成為質量縮水的代名詞。(見1月16日《廣州日報》)
春節將至,年貨采購掀起熱潮,線上購物成為不少人置辦年貨的首選方式。然而,隨著“電商專供”亂象頻繁出現,很多消費者似乎已將“電商專供”和“質量欠佳”畫上了等號。
當然,并非所有“電商專供”都存在質量問題,但現實中,很多標注“電商專供”的商品往往都存在與實體店同款商品質量不一等情形,令人漸漸失去信任。部分商家通過縮小產品規格、降低產品質量標準等手段,降低成本以實現價格優勢。而不同平臺間設置的“壁壘”,使得消費者難以對同款商品進行全面比價,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混亂。
“電商專供”亂象猶如一顆毒瘤,正在侵蝕著市場的健康肌體。一方面,線上線下貨源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誠信經營、提供優質產品的商家,可能因為無法在價格上與“電商專供”低質產品競爭而處于劣勢。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在所難免。另一方面,不同平臺間的“壁壘”,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導致消費者難以獲取真實、全面的商品信息,市場價格信號被扭曲,進而對市場價格穩定造成沖擊。
商家和電商平臺理應對此進行深刻反思。商家應明白通過降低質量來獲取短期利益,無異于飲鴆止渴。電商平臺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嚴格審核“電商專供”商品的質量,避免低質產品充斥平臺。同時,利用技術手段打破平臺間的“壁壘”,營造透明、公平的購物環境,讓消費者能夠放心購物。職能部門要加強對線上線下市場的監督檢查,確保市場秩序穩定。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讓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電商專供”本應是電商時代為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而產生的創新模式,絕不能被“玩壞”,甚至成了質量縮水的代名詞。讓“電商專供”回歸品質正軌,打造公平、誠信、優質的購物環境,不能讓消費者等太久。(許海龍)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