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當前,我市制造業“智改數轉”步入“快車道”,數字經濟加快向制造業各領域滲透。然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資金需求是實施“智改數轉”的“攔路虎”。日前,記者從市經信局獲悉,為破解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不愿轉”等突出問題,綿陽使出“三招”化解企業“智改數轉”資金難題。
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開發金融產品。2月以來,綿陽已為全市所有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數字化免費診斷,并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充分運用診斷結果,探索以企業數字資產作為融資增信條件,有針對地開發金融產品,進一步提升企業融資能力。目前,已有6家銀行推出了“智改數轉通”“善新貸”等十余種專項金融產品。
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引領作用。綿陽作為全省首批合作“制惠貸”試點地區之一,積極在數字化轉型領域大力推廣“制惠貸”政策性金融產品,有效助力企業融資融智融知,累計發放貸款已經超2億元,放款金額居全省第一。另外,我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引領作用,設立科創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建立了“政府+銀行”“政府+銀行+擔保”風險共擔機制,為“智改數轉”注入更多金融動能。
搭建好銀企對接平臺。綿陽建立常態化、多形式、有實效的政銀企對接機制,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摸清企業資金需求,建立“智改數轉”標桿培育名單、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儲備項目名單,按行業、按規模、按項目分類開展對接活動。我市還出臺了“智改數轉”專項實施方案、“人才十條”等政策,著力解決中小企業“底子薄”的問題。在一攬子政策支持下,中小企業“小步快跑”,積極擁抱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持續完善資金支持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統籌用好國家、省、市各級支持資金,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更多門檻低、放款快的專項金融產品,努力構建“服務商讓一點、企業出一點、銀行貸一點、政府補一點”長效機制,著力解決缺資金的問題,突破瓶頸。(記者 謝艷)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