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區縣新聞 > 涪城
【涪城】“強基工程”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
发稿时间:2024-04-09 08:33   来源: 綿陽日報
  摘要:近年來,涪城區不僅把基層治理當作著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還將其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2023年,涪城區分步實施基層治理“強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服務提檔“優治”、科技賦能“慧治”、多元參與“共治”、小區聚力“自治”、基層激勵“促治”五治行動,激發出基層治理新動能,讓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飛躍。

  美麗幸福的涪城(張洋攝)

  工作人員教環衛阿姨使用充電設備(張婧攝)

  外賣小哥在“1958互助公社”里休息(涪宣攝)

  專職網格員幫忙解決問題(何蕓倩攝)

  近年來,涪城區不僅把基層治理當作著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還將其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2023年,涪城區分步實施基層治理“強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服務提檔“優治”、科技賦能“慧治”、多元參與“共治”、小區聚力“自治”、基層激勵“促治”五治行動,激發出基層治理新動能,讓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飛躍。

  經過一年多的積極推行,“強基工程”如同春日暖陽,釋放出巨大政策紅利,為鄉村(社區)帶來溫暖與希望,村(社區)干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干部隊伍煥發出勃勃生機,很多發展中的疑難雜癥“藥到病除”。“強基工程”的深入實施,將高質量的治理效能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何蕓倩 楊麒

  服務提檔“優治”社區暖起來

  社區,這個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如今成了溫暖人心的港灣。在工區街道的“1958互助公社”,外賣小哥和保潔阿姨找到了他們的“快樂老家”。剛吃完飯的保潔工人陳大姐,邊充電邊感慨道:“平時上班離家太遠,中午回家來不及,這里太方便了,就像回到家一樣。”

  “互助公社”可謂是名副其實,這個黨群服務陣地下了樓,上了街,為新就業群體提供了20余項暖心服務,從休息歇腳到取水就餐,再到停車充電,一應俱全。更驚喜的是,“互助公社”還巧妙地鏈接周邊的紅旗超市、瑞幸咖啡等300余戶商家資源,共同構建起一個車行5分鐘服務圈。這樣“下樓上街”的黨群陣地,讓群眾感到安心又貼心,成為社區的溫暖一角,也是生活的小確幸。

  “樓高路遠”是黨群服務陣地老大難問題。為此,涪城區聚力陣地建設、服務提能、網格管理,推進黨群服務陣地“下樓上街”,全面升級服務群眾質效。2023年,累計投入1000萬元,全力推進14個黨群服務中心的提檔升級,成功打造14個黨群暖心驛站、3個片區黨群服務中心、9個商圈黨群陣地。114個村(社區)的黨群服務陣地全部“下樓上街”,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切實有效解決了“樓高路遠”的問題。

  如何讓服務群眾更優質更高效?涪城區在“網格化”上下足功夫,實現服務群眾差異化精細化定制化。立足網格化治理基礎,探索“大數據+網格化”,科學調整120多個網格的邊界,為商圈市場、大型企業等量身定制新增105個專屬網格;靈活健全網格服務管理體系,不僅讓114名村(社區)書記兼任網格長,還面向社會招聘470名專職網格員,再加上從村(社區)干部中選聘98名兼職網格員,最后,還吸收了1836名物業、退休等人員為輔助網格員。這樣一來,全面構建了“114+568+1836”的三級全科網格服務管理體系,織牢織密半小時上門入戶服務網,也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感謝網格員,現在晚上終于可以睡個踏實覺了。”家住城廂街道的居民王阿姨說道,“之前附近裝修施工,吵得我都睡不好,我就在‘在城廂’小程序上反映了這個問題,很快就幫我們解決了。”

  王阿姨口中提到的“在城廂”小程序,是涪城區精心在城廂街道打造的“涪城區基層治理調度中心”,配套開發的群眾需求端。治理調度中心就像是一個超級聯絡站,采用“雙呼叫”機制,居民和商家可以隨時向調度中心呼叫求助,而調度中心又迅速向政府職能部門等專業力量呼叫,有效調動各類專業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積極解決問題。“在收到王阿姨的反映后,我們第一時間帶著分貝儀等設備入戶檢測,和施工方溝通協商,迅速解決了問題。”網格長雷爽表示。

  優“治”入“微”,“一呼即辦”。涪城區用“小網格”托起基層治理大格局,讓社區群眾幸福滿格。2023年,涪城區高效完成網格事件辦理19113件,成功調解各類糾紛7557件,其中簡易矛盾糾紛在社區化解率達100%。

  科技賦能“慧治”手段新起來

  “你好,涪小智,請問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要咋繳費啊?”

  “稍等,涪小智正在幫您查呢,您拿著自己的社保卡或者別的銀行賬戶,跟銀行簽個委托扣款協議就行了。”在城郊街道城北片區黨群服務中心,李大姐和AI數字人聊得很嗨。李大姐興奮地分享道:“以前我們有啥問題只能打電話或者跑網格中心,現在好了,直接跟AI數字人對話,簡單又快捷!”

  “涪小智”是涪城區科技賦能“慧治”的一大亮點。涪城區聚力“陣地聯網、服務上云”,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享受智慧化服務的便利和高效。這不僅是涪城區“強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一環,更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同時,為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涪城區以綿陽市智慧治理平臺“i綿陽”為主體,在城廂、工區、城郊、石塘這4個街道試點建設“片區智慧治理調度中心”,實現轄區事務一網統管,事件流轉、快速響應、高效處置閉環管理,居民需求更是一鍵響應,非常方便。

  為了激活點狀分布的智能感知源,讓其聯通增效,涪城區實施“雪亮工程”補點擴容行動。在“三無”小區、城鄉接合部、重點地段新建感知源100個,如開啟洞察一切事物的智慧之眼;鼓勵支持村(社區)探索打造一批特色化、定制化智慧便民服務場景。這樣一來,智能感知源由孤單的“點”,連接成一張“慧治”大網,為居民們的幸福生活加碼。

  芙蓉居民小區位于城鄉接合部,一直以來都是個繁忙的交匯處。自從試點自建小區智慧治理以來,小區就煥發出新生——AI探頭、智能垃圾桶、智慧圍欄等高科技裝備紛紛亮相,小區管理變得更加井井有條,環境也變得潔凈如新。社區副書記陸曉燕說:“自從有了這些智慧裝備,我們管理小區的效率飛躍提升!”她眼中憧憬著小區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推動“智治”邁向“善治”的征途上,涪城區以智慧治理平臺為基石,巧妙地將新就業群體編織進城市基層治理的網格中。這群充滿活力的新就業者不僅熱情參與資源鏈接、積分獎勵等10項服務,更播撒著參與社區治理的種子。截至目前,已有170家新業態企業、57個網點(站點)、8056名新就業人員和390名黨員新就業群體,攜手沉浸式參與城市社區治理。這場新就業群體與社區治理的雙向奔赴,共同回答好大城善治的時代課題。涪城區的這一創新做法,榮獲2023年度省委深改委黨的建設制度“微改革”典型案例。

  多元參與“共治”辦法多起來

  在涪城區新皂鎮劉家坪村,一群充滿活力的黨員干部,立下一個鐵打的規矩:每年為群眾精心辦妥5件實事,十年如一日,從無間斷。他們用實際行動引領村民們投身其中,共同書寫鄉村“變形記”。如今的劉家坪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日益改善,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這里,不僅是黨建引領鄉村善治的生動案例,更是涪城區以黨建“一子落”激活基層治理“滿盤活”的鮮活樣本。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涪城區通過黨建引領“聚力”、多元參與“蓄力”、社會資本“助力”的方式,聚力拓展社會治理功能。這不僅僅是單一力量的集結,更是一場多元參與的蓄力大賽,每個組織、每個人都是這場大賽的參與者。涪城區財政保障300余萬元,精心包裝發布“全發展周期”等50余項治理項目,成為一場社會治理的盛事。吸引6家充滿愛心的“企業加入其中,他們不僅帶來200余萬元的社會資本,還反哺社區購買服務50萬元,溫暖和關愛惠及群眾10萬余人次。涪城還精心實施“萬人互助”計劃,讓社區互幫互助蔚然成風,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增了493家,在冊人數達到了1500人。每個城市社區平均擁有13家社會組織,猶如星星之火,點亮社區每一個角落。

  如今,涪城區社會治理已經初步形成多元參與、種類豐富、活動常態的生動格局。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是治理參與者,每一個組織都是治理推動者,大家共同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和諧共融的社區環境。

  吃飯、品茶、聆聽曲藝、觀賞表演……一應俱全的“涪光里”幸福餐廳,就是社會資本助力的成果之一。平政社區的劉大爺,是“涪光里”的忠粉,每天早早便來到餐廳享受這份幸福。他笑著說:“現在的生活簡直巴適得很!家門口也能耍得盡興,吃飯還享受折扣,解決了我做飯的難題。”

  “涪光里”幸福餐廳項目的成功,源于涪城區通過探索“政府財政保障扶持+社區社會企業讓利+愛心企業盈利反哺”模式,由區財政投入專項資金240萬元,吸納各類資金260余萬元。截至目前,涪城已有14家“涪光里”幸福餐廳建成運營。為了解決高齡老年人、特殊困難群體等就近就便用餐需求,還專門推出“免費吃”“打折吃”“優惠吃”等一系列公益助餐活動。據統計,“涪光里”幸福餐廳已為3萬余人次解決了吃飯難問題,用一餐飯的溫度,讓群眾暖胃更暖心。

  小區聚力“自治”服務優起來

  走進天籟一品小區,讓人眼前一亮,道路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有序。“以前,小區物業糾紛不斷,垃圾分類也讓人頭疼。”該社區黨委副書記譚巧巧回憶道:“我們通過‘紅色物業’平臺,動員居民們參與到小區治理,共同創建文明小區,從根源上解決物業糾紛。”

  “紅色物業”平臺,是涪城區為破解小區物業糾紛等問題精心打造的平臺。通過黨建引領與居民自治相結合,創新性地搭建起黨群活動、綜合服務和糾紛調解三個紅色物業平臺,形成“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居民”多元共治的小區治理格局。當下,已經有許多物業商住小區像天籟一品一樣,依托紅色物業聚力“自治”,解決了矛盾糾紛。

  城廂街道建國門社區涪江紙廠家屬院是老舊小區,長期存在物業服務缺失,居民歸屬感不強,社區事務參與度較低的問題。但這一切,都在社區黨委巧妙謀劃下悄然改變。

  社區黨委在小區內探索出“五個一”治理模式,建立一個黨支部、成立一個自治組織、壯大一支志愿隊伍、完善一套決策機制、打造一個文化主題,讓小區煥發出新活力。30余名退休黨員積極響應,組建起“家電幫修”等8支“善小服務隊”,實現小區物業服務“全自給”,物業矛盾“零上交”。他們的行動,不僅提升了小區的整體管理水平,更增強了居民們的歸屬感和參與度。

  據統計,2023年涪城區物業糾紛訴訟案件908件、信訪投訴28件、“12345”熱線物業投訴773件,同比分別下降35.1%、24.3%、16.0%。這一組組數據,見證了小區治理的顯著成效,也見證了居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基層激勵“促治”隊伍強起來

  做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人才隊伍是關鍵。涪城區聚焦村(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從薪酬激勵、關心關愛、工作保障三方面入手,讓基層人才在工作中收獲成就感、滿足感和自豪感,點燃他們干事創業的激情,安心扎根基層,用心服務群眾。

  “區委暢通了我們社區干部成長的渠道后,讓我有幸從一名社區干部被招錄為事業編制人員,也讓更多社區干部有沖勁兒了!”城廂街道臨東社區黨委書記王紅滿懷激情地說。

  2023年,和王紅一起通過優秀表現進入事業編制的,還有楊家鎮楊家社區書記黃耀。

  王紅與黃耀的“有幸”,受益于涪城區為暢通社區干部成長渠道,著力實施的“強基工程”鍛造提能行動,加大了從優秀村(社區)干部中考錄公務員、招聘事業人員的力度,為接地氣的村(社區)干部,打開了晉升“天窗”,接上了“天線”。

  為打造過硬隊伍,充實基層治理骨干力量,涪城區每年還拿出社區專職工作者招考名額的30%,從優秀社區專職網格員中進行定向選聘。目前,已有17名專職網格員通過定向考試進入專職工作者隊伍。

  除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走進來、留得住,“強基工程”的鍛造提能行動還培育優秀的社區干部更好地“走出去”。2023年,城廂街道綿興路社區專職工作者任俊儒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安昌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趙丹陽進入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復試。“這完全得益于‘強基工程’鼓勵基層干部提升學歷的好政策。”城廂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于靜說道。

  基層治理,永遠在路上。涪城區將繼續以民為本,堅持系統思維,科技賦能,傾聽群眾呼聲,聯動各方資源,持續提升服務效能,使基層治理成效在涪城落地開花。

編輯:李志



相关新闻: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