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縣引進的加工企業,正對魔芋進行烘干、切片等初加工。
“金寶村畝產1727.7公斤、白草村畝產1735.4公斤!”10月25日下午,聽到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余韓開宗播報的兩組魔芋測產數據,現場的種植大戶不約而同鼓起了掌。雖然與畝產2000公斤的目標有差距,但在高溫干旱、高濕度的氣候下有如此產量已不易。現場參與測產的平武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站站長徐婷估算,除去各種投入成本,每畝魔芋至少能給村民增收5000元。
引進優良品種 推廣“玉米+魔芋”套種技術
當天,由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魔芋安全高效種植技術現場觀摩會議先后在平武縣大橋鎮金寶村、古城鎮白草村兩處魔芋基地舉行,檢驗新品種“鄂魔一號”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實際產量。
平武縣是山區農業縣,受耕作環境、田間管理等條件制約,玉米畝產一般低于500公斤。長期以來,平武縣農戶有種植魔芋的傳統,全縣高峰期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這幾年,魔芋行情持續向好,今年商品鮮魔芋的價格已飆升至6.4元/公斤。但因本土魔芋品種容易爆發軟腐病帶來減產,廣大農戶不敢種、產業規模不斷萎縮。
能否尋找一條保障糧食安全、群眾增收的雙贏之路?從2021年開始,平武縣聯系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余韓開宗等專家,引進抗病性強的“鄂魔一號”優良品種,集成推廣安全高效種植技術,推廣“玉米+魔芋”間作套種等模式,探索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子。
隨后,綿陽農科院組建魔芋專家團隊開展研究,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基礎上,同步采用以高壟種植、增施鉀肥、合理密植等為關鍵農藝措施的魔芋安全高效種植技術,控制軟腐病發病率、降低魔芋種植風險。
“魔芋與玉米套種的行距、種芋如何擺放等都有技術要求。”余韓開宗向記者表示。同時,綿陽市科學技術局、平武縣工業信息化和科技局等相關科技管理部門選派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員前往生產一線幫助村民安全、高效、標準化種魔芋。
走深加工路線 推動魔芋產業發展
一個產業要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助力。今年,平武縣財政安排魔芋產業發展補助100萬元,按照200元/畝的補貼政策扶持產業,減少村民投入成本。同時,平武縣在古城鎮、大橋鎮、水晶鎮等6個試點鄉鎮通過培育大戶的形式示范帶動村民發展。大橋鎮、古城鎮兩地新品種面積加起來超3000畝,占全縣新品種面積約70%。大橋鎮黨委書記杜少林告訴記者,鎮上將試點村的村支書培育為種植大戶,然后帶動村民加入進來。古城鎮鎮長楊鑫也介紹,全鎮培育了種植面積超30畝大戶27戶,示范帶動了150多戶中小散戶一起發展。
種出的魔芋,銷路如何解決?每年,云南、貴州等地的企業會上門收購鮮魔芋。“好賣得很,挖出來就賣錢。”沒有銷售顧慮,古城鎮白草村種植大戶羅洪全將種植面積從3年前的110畝擴至230多畝。但在徐婷看來,未來,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是全縣魔芋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去年,平武縣招引一家省內龍頭加工企業落地,補齊魔芋切片、精粉、休閑食品生產等加工環節短板。“走深加工路線,也是我們應對市場波動風險,增強群眾發展信心的謀劃。”她說。
2025年,平武全縣計劃魔芋種植1.6萬畝,其中,“鄂魔一號”新品種魔芋將擴大到6000畝。為此,綿陽市科學技術局、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平武縣農業農村局、平武縣工業信息化和科技局、平武縣科學技術協會以及相關鄉鎮將積極行動起來,讓更多村民加入到魔芋產業發展中來,種出好“錢景”。(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裴玉松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