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皮走廊·蝴蝶谷 (視覺綿陽資料圖)
□記者 唐顯枚 王何力
一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綿陽一產增加值達到152.4億元,同比增長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1%!綿陽的鄉村面貌正日新月異,村民的日子蒸蒸日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農村如何發展?怎么振興?75年來,綿陽以實際行動繪就一幅幅鄉村的美麗畫卷。
技術迭代智慧平臺賦能鄉村治理新思路
“路中間那個灰色車子,你擋到村民路了,趕緊把車子移開哦。”9月26日,在三臺縣蘆溪鎮涪城村村委會的三臺縣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代辦點的辦公室,村里的網格員向記者演示智慧廣電鄉村工程建設平臺的功能。
記者在平臺后臺的監控視頻看到,該系統能夠智能捕捉監控畫面,當有車輛違規停放時,系統會發送提醒給網格員,網格員通過系統喊話,監控的另一頭便能收聽到廣播傳遞出的喊話。
“2022年,國家提出建設智慧廣電鄉村工程,當年底,我縣在全省率先進行工程試點建設,搭建了智慧廣電綜合服務平臺,融合了雪亮工程、天網、城管、鎮村自建等攝像頭以及應急廣播終端,集成了國內主流AI算法,實現了智慧廣電在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城鎮管理、鄉村治理等方面的多場景化應用。”三臺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剛介紹,2024年該工程已在蘆溪鎮實現全覆蓋。
而涪城村作為三臺縣最早建成該平臺的村子,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省級“四好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范村。涪城村黨委委員、副主任郭光松見證了這里鄉村治理的提升:“我開始當村干部的時候,不論是開會還是走村入戶都是自己跑。而今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許多事情可以‘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了。”
除了智慧廣電鄉村工程建設平臺,郭光松還拿出手機向記者分享“川善治”平臺。他說,現在,村里大小事情都可以通過“川善治”發布給村民,此外“i綿陽”也為大家查詢辦理社保等相關業務提供了不少便利。
“有了這些平臺,我們通過電視就能參加村里的會議,坐在家里也能了解到許多政策信息,甚至可以實時了解到麥冬當天的行情。”村民羅德超說。
綿陽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大膽探索,以數字化賦能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數字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治理效能持續提升,也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基礎。
產業蝶變鄉村旅游拓寬農民致富路
在時下熱門社交軟件搜索“綿陽周末好去處”“綿陽避暑一日游”等相關話題,安州區蝴蝶谷一定會出現在不少帖子的推薦名單中。
與如今這里游客熙熙攘攘、特色民宿錯落有致的景象大相徑庭的是,位于棗皮走廊·蝴蝶谷景區核心區域的安州區桑棗鎮齊心村,曾是省級貧困村。
“上世紀90年代,我們村的主要產業是種植中藥材,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原村支書陳志元是土生土長的齊心村人,說起產業變革的關鍵,他百感交集,“2015年,時任縣主要領導定點聯系我們村時,提出一個關鍵性問題:要帶領村里脫貧,發展什么產業?”
退耕還林后,齊心村耕地少,但植被茂盛,景色不錯,而且每年三四月份新鮮竹筍多,如果能把鄉村旅游發展起來,還能帶動村里的農副產品銷售。經過眾人研究,將鄉村旅游作為產業發展的主路徑,成為齊心村結合自身實際破解貧困難題的一次重要實踐。
沒有村民敢于嘗試,陳志元就“第一個吃螃蟹”。從2016年2月到7月,不到半年,陳志元就建好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蝴蝶山莊。此后,越來越多的村民也成為村里旅游產業的一分子,齊心村的“蝶變”就此展開。2019年,棗皮走廊·蝴蝶谷景區成功創建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齊心村入選首批國家森林鄉村。2021年,齊心村入選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村。2022年,齊心村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3年,齊心村旅游收入達30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
齊心村之外,游仙區鐵爐村、北川羌族自治縣石椅村、江油市星火村……一個個鄉村產業的蝶變故事依舊在不斷發生,越來越多的村落,不再局限于傳統單一的一產,而是探索起“特色農業+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書寫鄉村振興的產業新篇章。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