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隆冬時節,成都市植物園中心廣場上,數十名游客列成方陣,跟隨志愿者老師的口令習練八段錦。有白發老人,也有年輕姑娘,一招一式,詮釋著歷史悠久的中華養生文化。
這是記者近日在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調研時看到的一幕。2021年12月,上海等7個省(市)獲批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兩年過去,到示范區走一走不難發現:學中醫、愛中醫、用中醫,已成為許多人的健康習慣和文化自覺。
在山東省臨沂市中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宋文采告訴記者,患者從經方治療中獲益,醫生開中藥處方也更有信心了。特別是看到一些經方療效立竿見影,年輕大夫對中醫經典“肅然起敬”,積極學經典、用經方。
“我自己的闌尾炎就是用中醫經典論著《金匱要略》所載的‘大黃牡丹湯’治好的。”借著示范區建設的東風,臨沂市中醫醫院副院長何勇更加積極地宣講中醫藥文化和醫院的特色服務。
“以前我們的中醫特色不夠突出,推行‘中醫經典全科化’等服務模式以來,醫院的特色優勢更加凸顯,醫護人員的中醫藥文化自信明顯提升。”
醫療服務體系、醫保支付方式、中西醫結合模式……圍繞系列改革重點,示范區大膽探索,帶來更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
從將信將疑到由衷嘆服,人們對中醫藥“簡便驗廉”的認知和信任,在示范區的改革建設中不斷積聚和升華,社區正在成為中醫藥服務的主陣地。
發放二十四節氣中醫預防湯藥,開展免費為老年人貼敷三伏貼和三九貼、小兒推拿等中醫藥服務,制作膏、丸、散、貼等中藥劑型……青島市李滄區滄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中醫藥服務,覆蓋周邊4萬多人。
“二十四節氣、三伏、三九,不僅是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重要節點,更是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的良機。”滄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心國說,中心通過講解中醫藥文化知識,讓居民在“家門口”獲得中醫藥服務的同時了解中醫、愛上中醫。
老字號打出“年輕牌”,中藥養生茶飲受追捧,節令飲食成時尚……中醫藥在人們生活中的出鏡率越來越高,也在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播撒新綠。
中醫藥主題手抄報、中醫藥文化長廊、百草園……在山東省臨沭縣光明路小學,教師孫曉東介紹,作為山東省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學校,光明路小學通過沉浸式體驗將中醫藥文化與課程教學融合,在孩子們心中“種下”興趣的“種子”,讓中醫藥文化在家庭、在全社會“生根發芽”。
隨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持各地持續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已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風。
艾草有什么用?金銀花為啥又叫“忍冬”?……在成都市植物園的中醫藥主題特展,記者加入前來研學的成都市新都區蜀龍學校學生,跟隨他們在“百草園”中穿行,聆聽他們興奮地和帶隊老師互動交流。
“中醫藥治病救人,十分有用!只要認真地辨識每個中藥的特點就可以很好地學習它。”從蜀龍學校六年級學生鄒天一質樸的話語中,記者讀出了興奮、也感受到了中醫藥與新時代新生代的同頻共振。
兩年只是開始,讓改革紅利惠及更多百姓,示范區的探索還在繼續。從走近到親近,從嘗試到熱愛,中醫藥這一“中華瑰寶”正在綻放更耀眼的時代之光。(記者田曉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