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礦社區“礦嬢嬢編織社”的嬢嬢們正在專心編織
精美的編織作品
綿陽新聞網訊 玫瑰花、小雛菊、風信子、向日葵……近日,走進綿陽江油川礦社區“礦嬢嬢編織社”,這些用毛線編織而成的花束立即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礦嬢嬢編織社位于社區的閑置門面內。走進這里,仿佛進入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各式各樣的編織品掛滿了墻壁,從精美的毛衣到實用的家居用品,每一件都承載著嬢嬢們的心血與智慧。
這是川礦社區探索“眾托管家、賢能持家、薪火傳家”小區治理“家模式”的生動實踐,也是居民靈活就業、傳承手藝的溫馨港灣。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礦嬢嬢編織社所在的川礦社區,是2009年國企社會職能剝離后移交地方管理組建的社區,其中80%以上為川礦集團退休職工和家屬,是典型的國企改制型小區。
“我外出學習考察,看到沿海城市組織社區能人巧匠創立自主品牌,就想到我們社區的嬢嬢們在樓道門口、花園、活動中心里織毛衣時雙手靈巧翻飛的畫面,她們打毛線、做編織的手藝也不差。”川礦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周瓊華是礦嬢嬢編織社的創始人,她發現社區里很多有著豐富編織經驗和精巧手藝的中老年婦女,由于年齡、技能等原因,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如果能夠將這些手藝轉化為經濟收益,既能解決大家的就業問題,又能傳承發揚傳統編織文化。”在川礦社區的支持下,周瓊華的這一想法很快落地,礦嬢嬢編織社應運而生。
通過提供匠心坊平臺,礦嬢嬢編織社將社區內廣大手工藝愛好者、下崗職工、退休嬢嬢、全職媽媽、特殊困難居民等組織起來,提供編織技能、產品設計等培訓,探索“社區經濟+社區公益”的方式,嘗試“線上+線下銷售”,推動編織社的各類手工產品變現。
“編織社產品銷售額的5%用作覆蓋成本,10%用于社區公益,剩下85%都歸制作者所得。”提及收益,周瓊華滿滿自信,“編織社創立以來已經銷售了600多件手工藝品,銷售額近3萬元。”
如今,礦嬢嬢編織社還在積極探索拓展線上電商銷售渠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加入到編織行列中來。
“我平時喜歡織毛衣、做編織,現在社區不僅給我們提供‘匠心坊’這個空間,還給我們組織培訓,尋找銷售渠道,退休了閑來無事,來編織社跟大家一起做手工,生活更充實了。”退休兩年的社區居民黃阿姨現在在礦嬢嬢編織社不僅有了新收入,更找到了新的生活支點。
隨著社區治理的不斷深入,礦嬢嬢編織社已成為川礦社區煥活社區經濟的一張“王牌”,帶領著川礦社區行進在時代發展的道路上。(周書羽 記者 楊方彧 彭紫薇 李錦輝 劉鳳君 文/圖)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