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鰍養殖產業興農
上海梅林生產車間一角
大米加工廠
近日,省委、省政府對全省2022年度縣域經濟發展成效突出的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三臺縣獲評2022年度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農產品主產區),這也是三臺縣自2018年以來連續五年獲得該榮譽。
近年來,三臺縣委、縣政府按照“五路共進、全域振興”的區域協調發展思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工作目標,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縣農業農村工作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去年,三臺縣糧食總產約70萬噸,油菜面積達66萬余畝,良種使用率達90%以上,再生稻、兩季稻每畝產量突破1100公斤;實現主要農作物機耕211.7萬畝、機播75.35萬畝、機收121.92萬畝,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68.6%。
□劉玉明 綿報融媒記者 李春梅 文/圖
資源整合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
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無人機飛過青青稻田,短短幾分鐘時間,一大片稻田的農藥噴灑便完成了。這是近日記者在三臺縣塔山鎮優質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見到的一幕。
“機播、機防、機收全程機械化既省力省時,還節約了成本。”潼川鎮大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前知介紹,合作社通過在園區建立水稻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6000多畝水稻開展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
在三元鎮康樂村,成片的水稻已經抽穗,一幅豐收的圖景正逐步呈現。“再過半個月就可以收割了。”康樂村黨總支書記鄧龍告訴記者,今年該村近1800畝水稻采用智能化育秧,為群眾帶來了方便,也增加了收成。
瞄準資源整合這一現代農業發展必然趨勢,三臺縣重點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科技服務等方面加大建設、管理力度,有效提升耕地建設等級內涵。
據了解,三臺縣在2021-2022年新建高標準農田8.51萬畝,總量達到96.86萬畝。裝備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各類機具13.7萬余臺套、農機總動力73.8萬千瓦,其中國家級農機專業合作社2個、省級農機專業合作社6個、省級糧油產業化聯合體1個;水稻、玉米籽粒、玉米果穗機收平均損失率分別低至1.66%、2.04%、2.78%,水稻、玉米機收損失分別降低3828噸、1326噸。
科技賦能 現代農業跑出加速度
走進位于蘆溪麥冬大健康產業園的代代為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廳內,輕點鼠標,麥冬基地生產管理情況一目了然。
“從土壤酸堿度、大氣溫濕度、有效積溫、水肥使用、產品采收到生產加工,通過移動網絡與基地的環控設備形成信息直連。”工作人員介紹,ERP本草溯源系統實現了麥冬優質產品“看得見、追得到、信得過”。
以科技引領強化服務,促進生產管理的現代化和麥冬質量的提升,是三臺縣一以貫之的工作。該縣先后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大學藥學院等近十所科研院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組建四川省麥冬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強麥冬基礎研究,強化麥冬資源圃收集、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提升、綠色生態防控等,對麥冬品質進行科學檢測分析,建立完善產業環境、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程標準體系和可追溯體系,使“涪城麥冬”真正成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喊得響、叫得應”的大健康品牌。
種業發展則是三臺另一項不得不提的農業“智慧芯片”。近年來,三臺大力推進種業創新,加快推動國家區域畜禽(生豬)種業創新中心、國家油菜良繁基地建設,打造中國西部生豬種業高地和長江中上游油菜制種第一縣,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努力承擔起生豬種業和油菜制種“國家隊”歷史使命。
目前,三臺已建成2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且全部加入全國基因組聯合育種計劃,美系、加系等優質原種豬齊備,形成豐富的優質原種種質資源庫,全縣存欄優質能繁母豬8萬余頭,年可產優質商品仔豬150萬頭。
優質油菜制種業也取得重大突破,發展油菜制種基地2.2萬畝,吸引優勢制種企業13家,制種科研單位10家,建成制種科研基地2處,突破油菜制種機械去雄、機械收獲難題,常年開展20余個優勢油菜品種制種,可提供優質雜交油菜種子260萬公斤,為1000萬畝耕地提供優質種子,為制種農戶增收1800元/畝,實現油菜制種產業綜合產值5.2億元以上。
融合發展 提升現代農業競爭力
在四川臺沃香食品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轟鳴,智能化全自動大米生產線上,烘干的稻谷被自動吸入機器內,經過不同的機組,一步步完成稻谷到大米的蛻變,再裝入袋密封,分類碼垛,最后銷往全國各地。
作為全國產糧油大縣和生豬調出大縣,三臺致力于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增值文章,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行動,加快農產品深加工高成長企業培育,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改進技術工藝,升級設施裝備,建設智能化生產線,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合服務,發展中藥材種植、現代中藥、肉制品精深加工、麥冬飲料等產品,打造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生產、便利化服務網絡于一體的健康食品園區。
近年來,該縣先后引進綠溪優食谷、上海梅林、圣菲輪食品、商投啟禾中央廚房等川菜工業化加工企業,實現從米面油肉蛋奶到開袋即食的“川味”產業化跨越,建立起從種子種源、養殖、屠宰、冷鏈、加工的全鏈條閉環,初步形成從“田間”到“餐桌”,從“三臺味道”到“三臺制造”,從“本地產品”到“本地包裝”的全產業鏈布局。2022年,園區健康食品產業鏈22戶規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66億元。
在推進農產品創品牌、進超市的同時,三臺大力支持和引導農業企業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促進農產品銷售,為農產品銷售插上電商“翅膀”。近三年來,該縣共投入資金69萬元,大力發展農特產品走電商化之路。
圍繞主導特色產業,三臺深入挖掘農旅文創資源,舉辦“油菜花節”“農耕文化節”“忠孝文化節”等農業節慶,年吸引游客500余萬人次,實現糧油產業從“吃得好”到“耍得住”的再次延伸。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