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娛樂
一場置換了身份的游戲——評綜藝節目《乘風破浪》
发稿时间:2022-06-09 10:27   来源: 文匯報

  誕生于疫情初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自2020年推出第一季后,逐漸成為國內現象級綜藝:微博話題閱讀量過百億;豆瓣有超過16萬人次點評;寧靜、張雨綺、萬茜、黃齡、王霏霏等女藝人一夜之間爆紅,成為獨立女性的代表;同時,其不僅連續三年推出三季節目,去年還打造了《披荊斬棘的哥哥》,并催生了其他臺如《追光吧!哥哥》等同款節目。但整體來看,這檔至今播出三季且承載著觀眾萬般期待的節目,并沒有成為可持續的爆款,第二季評分只有5.1分,第三季更名為《乘風破浪》,三集之后分數為6.5分。

  盡管第三季第一集憑借“王心凌男孩”話題帶動節目熱度,但第二集后話題度斷崖式減弱,第三集一公表演結束,“一公難看”“浪1YYDS”登上了熱搜榜首。為什么一檔曾經攪動各大社交平臺、被視為是內娛成功的產品創意的節目,才不到三年的時間,會收獲如此不堪的口碑,它是否還能像《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節目一樣,成為制作超過五季以上的綜N代?

  作為一檔系列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大的問題在于節目定位的模糊性:它到底是一檔選秀節目,還是一出明星真人秀?眾所周知,該節目靈感來自于其時國內紅火的偶像選秀團綜,將30位不同年齡段的女星集結在一起,以唱跳作為主要表演形式,經過幾輪淘汰賽后,選出幾位姐姐成團出道。這是該節目內容的基本架構。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發現,節目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悖論:姐姐們已經成名,她們在各自領域已取得卓越成就,無需再通過這個節目成團出道;且橫跨歌唱、表演、主持、體育等行業的姐姐們也不可能如火箭少女們一般捆綁在一起成團出道,她們分屬于不同的經紀公司,各自有著忙碌的演藝工作乃至比賽活動,因此“成團出道”這個原本屬于該節目最核心的環節,卻成為了最重要又最不重要的事兒,無論對于參與其中的女星,還是對于電視機前的觀眾。

  事實上,這種節目模式只適合于“素人”選秀。選手們參與節目,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奮力拼搏,以期爭取到好名次,從而獲得進入演藝圈的入場券。對觀眾而言,從第一期看到最后一期,看著這些“素人”選手們,從普通的陌生人到逐漸綻放光芒,最終到底是誰獲得冠軍?或者是哪幾個人獲得成團出道的機會?整體猶如觀看一出懸念迭出的連續劇,只有到了最后一集,才知道結果是什么。這是此類節目的敘事線,即將懸念從第一期保持到最后一期。《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明日之子》等皆屬于此類節目,李宇春、譚維維、周深、毛不易、火箭少女等,他們從無數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完成了一場從“素人”到明星的蛻變,也構成了電視節目最具戲劇性的敘事。

  但是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當節目的故事主體(參與者)從“素人”變成明星后,節目的敘事動力(懸念)和戲劇命運不復存在,節目也就失去了層層遞進的可看性。加上網上早就流出來的淘汰名單,更是讓選秀節目的懸念感化解為無。這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高開低走的原因。觀眾的興趣和話題熱度永遠只停留在第一集,大家只好奇新一季的節目都會有誰來參加,沒有人會關心誰最后成團,也不知道她們成團之后要干什么。第一季節目結束后,主辦方還搞了一個音樂旅行真人秀《姐姐的愛樂之團》,作為姐姐們成團后的作品,結果節目無聊至極,只能草草結束,于是第二季節目結束后,索性連后續作品都沒有。所以,當觀眾發現一個號稱以“成團出道”為目標的選秀節目,最后“成團出道”只是一個幌子的時候,對節目也就慢慢失去了興趣。

  學者尹鴻在《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一書中,把真人秀分為生存挑戰型、情境體驗型、表演選秀型、身份置換型、游戲比賽型等八種類型。從已播出的三季節目來看,《乘風破浪的姐姐》不是表演選秀型,更像是一檔身份置換加游戲比賽的明星真人秀。明星真人秀是目前國內電視綜藝的最大宗類型,其節目模式就是讓什么樣的明星(主體)在什么樣的地方(情境)干什么樣的事兒(任務)。這些年,我們看到明星們在不同節目里開餐廳、開客棧、去國外旅行、去叢林冒險……所有我們能夠想到的活兒,真人秀節目都已經讓明星干過了。

  而《乘風破浪的姐姐》對于真人秀節目來說,它最大的突破是將明星真人秀的主體細化為女明星,又將明星真人秀的任務創新出“成團出道”。于是,我們看到節目組給女星們分配不同的歌曲,讓她們訓練,然后在被打造成“船形”的舞臺上表演——“乘風破浪”。因此,該節目的內容就由訓練的紀實秀和舞臺公演兩部分組成,敘事的主線是淘汰和選拔。然而三季節目下來,我們看到節目紀實秀的部分過于同質化,基本上都是記錄姐姐們訓練的不易,顯得單調無趣;而作為節目核心內容的舞臺公演部分,又很難給觀眾帶來驚艷之感。作為一檔真人秀節目,“秀”的部分如果不能令觀眾滿意,那是致命的。姐姐們都很努力,但努力不等于專業。論專業度,《我是歌手》里歌手互拼歌藝、《舞蹈風暴》里舞者競演舞技,都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又一場令人難忘的表演。但在“乘風破浪”的舞臺上,因為專業的差異度問題,這些來自不同行業的女明星們(歌手、舞者、演員、主持人、運動員等)被召集到一起,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奉獻一場唱跳俱佳的舞臺秀,實在有點強人所難。這也是為什么本季“一公表演”會被觀眾吐槽的原因。于文文組的張儷和王紫璇從未接觸過鍵盤和貝斯,還是在節目中完成了表演,勇氣可嘉,但效果可想而知。

  當然,《乘風破浪的姐姐》標榜的就是這種敢于突破的勇氣,用30歲為界標,希望延展出年齡焦慮、性別秩序、女性意識等嚴肅話題。但是今日看來,這不過是節目組狡黠之處,利用女性的各種焦慮來吸引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注意力,從而以追求電視收視率和網絡點擊量,吃到“她綜藝”的紅利。當該節目的原班人馬在去年又推出《披荊斬棘的哥哥》時,其之前建構的所謂女性敘事也就瞬間被解構掉。不知道到了第三季,節目改名為《乘風破浪》、刪去“姐姐”二字,是否與此有一定的關系。

  所以說,拋開社會議題的部分,只從節目本身來看,《乘風破浪的姐姐》并不是一檔成功的真人秀節目:它聲稱讓女明星成團出道,卻又不可能完成該任務,失去了“真”;女明星們不是“素人”,她們無需再出道,“人”的部分也立不住;而唯一剩下的“秀”的部分,又因為同質化和欠缺專業度,很難留住口味愈發挑剔的觀眾。這些卓有名氣的女明星,恰如《變形記》中身份互換的少年一般,被置換成普通的“素人”,來參加一檔名為“女團選秀”的游戲。在這場游戲中,她們拿著不同的人設牌,粉墨登臺、互相競爭,只為爭奪最后出道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有人早早地被淘汰,有人經過“廝殺”留到了最后。而電視機和網絡前的觀眾是真正的“幕后大佬”,他們手中的遙控器和鼠標,決定了選手乃至節目真正的興衰與去留。

  (作者黃鐘軍為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