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綜藝,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從去年到今年,盡管《歌手》宣布完結停播,但音樂綜藝依然活躍。《中國好聲音》《我們的歌》《蒙面唱將》《跨界歌王》等“綜N代”仍在更新迭代,眼下,《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愛樂之都》《春天花會開》《聲生不息·港樂季》等諸多綜藝節目正走入觀眾的視野。音樂綜藝的模式不斷在探索,音樂綜藝節目正在從強競技中抽離。慢下來的音樂綜藝又如何打動人心?
用通俗的方式走進經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正在播出。行至第五季,《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節目一經播出贏得觀眾的熱情點贊。在今年春晚的創意音舞詩畫作品《憶江南》中,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以動態效果再現。春晚之后,《富春山居圖》再次于《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展卷,經典傳唱人阿云嘎、楊宗緯、鄭棋元、蔡程昱,化身“畫中人”,用歌聲再次演繹這幅傳世經典。隨著一幅立體的富春山水畫卷徐徐展開,淺絳色的山水呼之欲出,漁夫們劃著扁舟在水上吟唱,“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
相較于山水景致,節目呈現的3D效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節目中將《富春山居圖》進行立體還原,這對于美術、技術、表演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驗。傳唱人蔡程昱也揭曉自己如何實現“畫中游”,作品制作時,采用了電影拍攝手法,結合CG特效+光學動態捕捉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讓我們四個人能夠站在一幅3D的一個《富春山居圖》里面。”
據悉,為了還原出國畫的留白與藝術感,節目組與中央美術學院的藝術家們合作,將《富春山居圖》拆解出200多個國畫元素,原本只有兩三筆墨的元素精細化為兩平尺到四平尺的繪畫圖像,經過掃描、建模與還原,組成這幅三維立體畫卷,讓這幅傳世經典“活”起來。
談到第五季節目的創新,節目制片人田梅表示,首先,除了在主題立意上的升級外,節目增加了更多高專業度的藝術家參演,邀請各藝術門類專業人士和民間音樂高手拓展風格流派、形式樣式,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其次,節目更強調“詩、歌、人、景”的有機統一,傳唱人通過多種形式的“去舞臺化”文藝呈現,在保留觀演關系的基礎上,塑造不同意境的演出舞臺。另外,節目搭載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進技術,用高科技賦能舞臺呈現,讓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相結合,營造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
在《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的舞臺上,宋詞、名畫、美聲,跨越時空,跨界融合,觀眾通過經典傳唱人的演繹,看到了現代的富春江光景,也看到了元代黃公望眼中的旖旎春光?!督浀湓伭鱾鳌纷?018年開播以來,在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中成功掀起“詩詞音樂風”,節目用“中國人的浪漫”感染著電視機前的觀眾。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陳琰嬌分析道:“這檔節目讓我們看到流行音樂并不僅僅只是一種商品類型,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既可以對年輕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召喚,同時也承載著年輕人的情感表達。從‘中國風’到‘國風’再到《經典詠流傳》,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積極融合。”
陳琰嬌表示:“歌唱、吟詠詩歌的形式其實久已有之,比如大家相對比較熟悉的葉嘉瑩先生的吟誦。但總的來說,這些‘歌唱’詩歌的方式對于大眾來說還是相對陌生,且有一定難度,因此難免曲高和寡。而這正是《經典詠流傳》的真正創新之處,用當代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把大眾文化和高雅文化結合起來,讓觀眾得以用通俗的方式走近經典。”
用回憶濾鏡傳遞情感
近來,《聲生不息·港樂季》音樂綜藝為芒果臺帶來了高收視,也給予日漸唱衰的港樂重新翻紅的機會。節目賽制則相當簡單,林子祥、葉蒨文同臺飆歌,鎏金之聲李克勤、楊千嬅、李健呈現出高品質舞臺,16組歌手分為男女兩個戰隊進行對戰,展開八輪比拼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舞臺上會聚了老中青幾代音樂人,從新的角度演繹他們自選的或是觀眾票選的經典港樂。節目沒有采用常見的淘汰制,通過首演和五場主題競演與觀眾一起探索“港樂”的獨特魅力,打造一張“港樂”的時代唱片。
《聲生不息》開播后在情懷與專業維度上獲得好評,節目某種程度上在強化音綜的故事性,加入了大量圍繞香港歷史、港樂歷史、港樂音樂理論的采訪和影像資料,這樣就增加了音樂的故事感和交流感。芒果TV彈幕中許多用戶稱贊“節目就像是穿插了唱歌片段的紀錄片”。也有人感慨,在《聲生不息》這檔節目中,上了年紀的觀眾是來緬懷過去的,而新世代則是來認識或熟悉港樂的。
同樣,芒果TV自制綜藝《乘風破浪》第三季開播后也引來一波回憶殺?!冻孙L破浪》這一季在選手配置上選用了強大的陣容,前兩季嘉賓那英、寧靜作為師姐回歸。三十位選手中來自各個領域的嘉賓,都將在這個舞臺上探索自己更廣闊的可能性。彈幕上,網友們刷屏了這句話:“看到她們,好像自己也沒有那么害怕變老了。”首期節目播出后,王心凌穿著一身學生裝,在初舞臺以一首《愛你》強勢出圈。舞臺上的王心凌依舊身材苗條,少女感十足,仿佛歲月沒有在她身上留下什么痕跡?,F在,“女生跳劉畊宏、男生跳王心凌、小孩唱孤勇者……”已經成為網絡里的一個熱門梗。
時隔十多年后,王心凌極速翻紅,她的火似乎是“毫無征兆”的。有人說王心凌的再次翻紅,是因為曾經的“甜心教主”消失在人們視線中太久了。許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都從她的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與一般而言的懷舊情緒不同,曾經的“甜心教主”王心凌也許并沒有給大眾帶來情感上莫名的惆悵、醞釀已久的悸動、淡淡的傷感,卻是以一種閃亮的、甜蜜的、可愛的角度觸發了人們的“心弦”。
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影視藝術專委會副秘書長何天平認為,當下流行音樂文化的想象力、表達方式比較匱乏,很難引起大家的關注。他說:“最近大家熱議的千禧年的流行音樂,那也是王心凌很火的時候,那時候的音樂是讓人留有深刻記憶的。比如說《聲生不息》《我們的歌》《為歌而戰》等,節目中找到經典的音樂人和經典的作品,用回憶濾鏡的方式呈現,喚起大家的音樂回憶。這也是音樂節目今天會采取的一種創新策略──讓老歌翻紅。另外,今天我們有那么多音樂可以表達嗎?未必。所以從過去找選材,這也是一種捉襟見肘的狀況。”
不難發現,與往常音樂綜藝制造緊張感、刺激感、懸念感成為它們競技的先決條件不同,眼下的一些音樂綜藝節目正在從強競技中抽離。何天平分析認為,競技感的削弱與選秀浪潮退去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選秀節目基本上都是音樂選秀節目,音樂節目在文娛綜合治理的背景下需要削弱競技性,以避免變成一檔所謂的選秀節目。另外,節目競技性削弱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其他方面的表達,就像是慢綜藝的這種感覺,在故事性、情緒療愈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樣才能夠豐富節目的可看性。”
陳琰嬌認為,“除了流程上不以比賽為中心,節目節奏慢,慢綜藝還包括視覺效果上的慢,比如在這樣的節目里我們很少看到快速剪輯。但這是綜藝的整體劃分標準,具體到音樂綜藝又有所不同。與其說音樂綜藝慢下來了,其實不如說我們接受音樂的速度反而被綜藝節目加快了,綜藝節目能幫助我們更快地認識或重新認識一個歌手,更快地接受一首歌,這正是我們當下所處的獨特的聽覺環境──看見音樂,聽見影像。”
音樂綜藝市場細分下的變與不變
2022年的音樂綜藝模式出現了諸多融合元素的節目,“音樂+”疊加新方式組合形態,帶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以“音樂+旅行”“音樂+自然風光”“音樂+城市文化”“音樂+故事”“音樂+虛擬”等模式,讓該類綜藝呈現更豐富的內容。以往流行的音樂競演被拆散成了不同的門類,不再是流行音樂主打,更多細分品種,從大眾走向分眾,能夠滿足觀眾不同的音樂需求。
作為湖南衛視2022年的開年音綜,由安德勝工作室打造的《春天花會開》,便以最具中國特色的民歌為題材。該節目集結了28位音樂唱將,雷佳、譚維維和華晨宇擔任伯樂?!洞禾旎〞_》節目以民歌為題材,致力于追溯民族音樂本源,通過年輕歌手的演繹,打造不同民歌主題下的創新融合與選手間的態度碰撞,見證民族音樂的蓬勃生命力和百花齊放的盛況。歌曲多元唱法多樣,選手們以各類曲目和唱法詮釋民歌內涵。近期播出的節目中賽制全新升級,首次開啟了雙賽道競唱模式。多組不同風格的音樂人,將在《春天花會開》的舞臺上進行多輪競演比拼,最終決出新一代民歌先鋒。
此外,東方衛視推出了音樂劇文化節目《愛樂之都》,這也是音樂劇這門綜合了表演、歌唱、舞蹈的藝術形式,首次獨立成為綜藝的主角,被介紹給大眾。歌唱家廖昌永、音樂人黃舒駿、音樂人小柯、音樂劇演員阿云嘎、演藝明星張雨綺組成的“愛樂助力團”,從中國音樂劇教育者、親歷者、參與者和觀察者的角度介入,成為推動音樂劇走向大眾的一支力量。從最初的冷門藝術到今天進入大眾視野,音樂劇在中國走過了20余年,背后是一群音樂劇人的堅守。《愛樂之都》將這群人推向主流平臺,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努力。32名音樂劇演員,站在聚光燈下,以熱忱的表演,書寫音樂劇在中國從無到有、從冷清到興盛的歷程。總制作人施嘉寧希望通過節目搭建音樂劇與觀眾之間的橋梁,讓更多觀眾愛上音樂劇,走進劇院,進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不過,在音樂綜藝市場細分的過程中也難以避免陣痛。
《為歌而贊》第二季是抖音和浙江衛視聯合播出的跨屏互動音樂綜藝,由雷佳、郁可唯等擔任首發愛樂歌手。節目集結幾十組音樂人,實力歌手與新世代音樂人,以抖音熱歌VS新歌的形式進行正面對決,由百贊團現場點贊與互評,最終當期的百贊主打歌將獲得百贊團的聯合推廣。
在何天平看來,音樂綜藝是一種相對比較穩定且常態的大眾審美需求,有時融媒體的介入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它的美,“比如,《為歌而贊》業外人士的點評,讓音樂審美空間被離散了,變成了一些很聒噪的、很吵鬧的話語,來符合所謂的在短視頻平臺上碎片化傳播的需求。實際上,傳播的并不是那些人的歌聲,而是一些嘩眾取寵的論調和觀點,而這些跟音樂是沒有關系的,反而是在破壞音樂節目。”
陳琰嬌認為,音樂綜藝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這種“觀看”音樂的方式必然會影響音樂自身的表達,當音樂人開始考慮什么樣的表現方式觀眾更愛看時,可能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音樂性的探索。她認為,在音樂綜藝這種新節目形式下,帶來了新的困境。要想通過音樂綜藝推動流行音樂發展,并不是任何一方能獨立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流行音樂的發展也離不開聽眾的成長,如何提高觀眾的視聽素養則是平臺、節目和音樂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眼下,音樂綜藝的模式在被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搭建橋梁。通過節目的深度呈現,音樂綜藝讓觀眾對某一個細分群體有了一定的了解。當今融媒體時代,音樂綜藝在不斷創新。何天平認為,音樂綜藝作為一種傳統的綜藝節目類型,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審美藝術產品,它無需為了迎合這個融媒體時代媒介環境的變遷,而對自己做革命性的迭代,別讓音樂綜藝變了味兒。無論哪個年代都需要音樂,音樂是大家永恒的審美追求,而它始終是音樂綜藝的看點。(記者 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