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旦,動畫電影《雄獅少年》挺住了第二波觀眾的檢驗。影片的粵語版在普通話版已公映近半個月后,于這天正式加入全國各院線的排片名單。截至當晚,《雄獅少年》總票房1.76億元,豆瓣評分依舊高達8.3分——這也是2021年華語片的最高得分。
近年來,國漫領域不斷出現令人驚喜之作。《雄獅少年》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并未倚靠人們熟悉的神話傳說,而是一部全然原創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動畫是否適合表現現實主義故事?人們為何會為《雄獅少年》流下熱淚?影片受到觀眾喜愛的背后,是因為它擁有哪些優秀的創作品質?帶著問題,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廣東省動漫藝術家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廣州大學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周鮚,請他從各方面“掃描”這頭國漫“雄獅”。
那一刻我覺得阿娟就是少年李白
羊城晚報:《雄獅少年》是2021豆瓣國產片最高分作品之一。您是帶著高期待去看的嗎?
周鮚:本來完全沒有期待。上映之前,一些動畫界的人和我聊起這部電影,都特別推薦。我還“打擊”他們說,又來賣“國漫情懷”。因為在我的印象里,地方民俗與動畫相結合,很容易只是貼個標簽,就仿佛國產動畫必須靠傳統文化中的某個經典符號來加持才顯得有價值。當時我的想法就是,看一部舞獅的動畫?那還不如去樓下看真的醒獅——只要有商鋪開張,那就是廣州城經常能看見的表演。
羊城晚報:看完片子之后感覺如何?
周鮚:老實說,作為觀眾的第一感覺,我太喜歡了;作為創作者,我十分羨慕他們能創作出這么好的作品;作為動畫研究者,《雄獅少年》為我建立了一個“獅子的世界”。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雄獅少年》最大的優點是在劇作嗎?
周鮚:這不是劇本好、角色好、場景好,或是動畫技術好的單一問題。《雄獅少年》的迷人之處在于它“沉郁而氣韻生動,生猛而悲喜交加”。國產動畫的主角終于不是前世今生、家世顯赫的大人物,而是那些有夢的“阿貓”“阿狗”。開場沒有人神妖三界大戰,高潮沒有斬妖除魔,結局更沒有世俗成功后的驕奢淫逸。我特別喜歡那些屋頂的戲,懵懂叛逆的少年俯瞰世界,就像片尾曲里唱的:“我是這路上沒名字的人。”國產動畫終于可以更深層次地表現人的命運了。別小看此種取舍,這是很了不起的動畫價值觀。
羊城晚報:很多人喜歡阿娟,也是因為他自始至終是一個普通的少年,跟其他動畫片里的英雄角色不一樣。
周鮚:動畫絕不是一群沒有生活的角色在虛假地保衛世界,動畫也可以不“你死我活”“正邪不兩立”。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獅子世界觀”,它尊重每一個普通人對夢想的向往。當天快亮了,一道金光透過萬千高樓大廈的縫隙。此時此刻,送外賣的阿娟比齊天大圣更加感染觀眾。天地、城市、朝霞都在為他叫好。
羊城晚報:片中的眾多意象,譬如醒獅和李白的詩,是否也屬于這“獅子世界觀”的一部分?
周鮚:當鄉間少年在村道和李白無縫對接時,我甚至覺得,唐代那個叫李白的少年就是阿娟的樣子,卑微的身軀也可以大聲咆哮“長風破浪會有時”。從這個意義上說,《雄獅少年》拍出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氣質之一,那就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優秀的動畫電影從來都是現實的
羊城晚報:《雄獅少年》不像過去不少國漫那樣改編自神話傳說,而是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醒獅文化,說了一個現實主義的故事。這在您看來屬于國漫的題材突破嗎?
周鮚:肯定是突破。但其實我不太喜歡用“現實主義”這個詞來形容這部電影,仿佛是題材決定了它的優勢。我更喜歡說它“接地氣,說人話,有真心”。很多人看完普通話版之后會期待粵語版,就是希望它能更接地氣地傳遞普通人的人心與人性。
羊城晚報:您認為動畫電影是否適合表現現實主義題材,為什么?
周鮚:在我看來,沒有浮云之上的神話,優秀的動畫電影從來都是現實的。舉個例子,皮克斯有一部動畫叫《尋夢環游記》,文化背景來自于墨西哥的亡靈文化。表面上看,這個奇幻題材仿佛和現實完全無關。但實際上,全片圍繞著“沒有人記得你,才是真正的死亡”這個主題,用人物對親人的記憶打動了所有人。一部好的動畫就是“無聲之處起夢想”。其實動畫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賦予一些東西生命,讓一些東西“復活”。
羊城晚報:您覺得《雄獅少年》讓什么“復活”了?
周鮚:它最成功的就是讓獅子“復活”了——不是簡單的模仿真實動物的喜怒哀樂,賣萌耍寶,而是文化與角色在動畫里“合體”。當片中獅頭缺一角的時候,觀眾會感受到錐心刺骨的痛;而每一次主角們套上獅頭、從獅頭看向外面世界的那一刻,“人獅合一”帶來了強大的動畫升華感。
國漫也好,國潮也罷,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喊口號,而在于那種強大的文化復活感。
這不是“假廣州”或標簽化的嶺南
羊城晚報:從技術角度評價,您覺得《雄獅少年》目前達到的高度如何?
周鮚:我覺得夸獎這部片子的技術,有點小看了創作團隊。但毫無疑問,該片確實是國產動畫的技術天花板。
羊城晚報:《雄獅少年》主創介紹,他們采用了“實景動畫”的手法,盡量把片中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湖都畫得跟真實場景一樣。您覺得效果如何?
周鮚:從第一個鏡頭開始直到阿娟進入廣州,我真的一度很擔心場景問題。因為過去,我看了太多“假廣州”與標簽化的嶺南。如果阿娟拖著打工編織袋出現在一個沒有質感的廣州,那什么技術也救不了。但《雄獅少年》的場景做得非常令人著迷。這是回南天的廣州,那是陽光普照的粵式鄉村……這種真實不是照搬的“寫實”,而是從細節而來的生活質感,充分展示了創作者的才華。
羊城晚報:我有一個朋友,一看到開場的舞獅場景就激動得哭了。評價一下《雄獅少年》的舞獅動作戲吧?
周鮚:這部片子的動作設計非常值得一說。動畫本質上是身體動作的表達。能最大程度體現動畫的民族性的,不光是劇情與視覺,還有屬于這個文化的“人的身體語言”。為何很多無對白的經典動畫能夠歷經數十年,依然在全球觀眾心目中魅力不減?靠的就是動作。《雄獅少年》的動作一改國產3D動畫的別扭感,讓我們看見了屬于中國人的異常豐富的動作表情。當然,這或許也得益于影片對武俠電影的借鑒。
羊城晚報:音樂呢?五條人和九連真人的歌曲與影片的結合,您打幾分?
周鮚:100分!哈哈。這部動畫最驚艷的單項之一就是音樂。五條人和九連真人的歌就是“阿貓”“阿狗”的活力,方言在山野間自由而有尊嚴地咆哮。幾乎每一段歌曲出現的時候,就是我被打動的時刻。還有經典香港武俠劇主題歌再次響起,如此貼合,如此燃爆。
羊城晚報:影片有一種熱血的氛圍感,很能感染人。
周鮚:這里面鼓聲起的作用很大。片中好幾次“淚奔”都和鼓聲有關——阿娟離開時,兄弟們用鼓聲送別;高潮段落,所有舞獅隊都為阿娟擂鼓……這時看看左右的觀眾,多是淚光閃耀,因為鼓聲是和心跳最接近的聲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鼓有著豐富的內涵,它絕不只是一種普通的打擊樂器。傳統戲曲中也有不少關于鼓聲的劇目,譬如《梁紅玉擊鼓退金兵》里,用擊鼓就能震懾敵人。醒獅中的鼓,則是獅子的精神寫照與內心節奏,只有在鼓聲中,舞獅的人和獅子才是同呼吸共命運。
為沒能“咸魚翻生”的結尾點贊
羊城晚報:說說這個影片的角色塑造吧,您個人最喜歡是哪個角色?
周鮚:咸魚強這個角色很成功,這是一個極富嶺南民間味的角色。咸魚是廣東人的家常菜,廣東人愛說:咸魚翻生。當然我們還熟知一句周星馳的臺詞:人若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咸魚強就是這樣一條生猛的咸魚,隱忍而有夢,腳臭而心暖。他不再是傳統動畫中那種隨時說人生大道理的白胡子師傅,他和阿貓阿狗一樣,都是在等待和獅子一起“復活”的少年。好的喜劇深處一定是悲劇,有夢想的小人物才能展現出咸魚的風采。
羊城晚報:您覺得影片在觀眾情緒的把握上做得如何?
周鮚:這就要說到本片一個特別優秀的動畫品質:面對崇高,敢開玩笑;面對燃爆,敢于剎車。片子在悲喜之間把握準確,很多地方煽情卻不濫情,這點尤其可貴。
羊城晚報:那影片有什么缺點呢?
周鮚:最大的問題是臺詞。并不是說哪一句臺詞不合適,或者太書面化、概念化,而是臺詞太多了。假設把現有臺詞減少一半,特別是咸魚強與阿娟的臺詞減少一些,效果會更好。動畫不能太依靠臺詞,更不能一開始就把主題臺詞叫喊出來,還反復咆哮。很多時候,還是“無聲勝有聲”。情緒不到位的話,喊出來的話無論是什么,都是“尬聊”。受傷的少年絕不能喋喋不休——阿娟沉默一些,會更有魅力。
羊城晚報:說說您個人最喜歡的一場戲吧。
周鮚:片子的結尾非常值得點贊。主角沒有真正地咸魚翻生,沒有所謂成功后的生活,一場驚心動魄的“獅王爭霸”到最后只剩打工者墻頭的一張照片。
羊城晚報:聽說您是跟9歲的女兒一起看的電影,她的感受如何?
周鮚:女兒記憶最深的肯定是咸魚強的臭腳丫。但我想跟你分享她的一個疑問。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她問媽媽:“為什么最后所有人都去打鼓?大家不是在爭第一名嗎?”媽媽問她:“那如果你在現場,你會去嗎?”女兒想了一下說:“會的。”問她為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我也想他們贏。”
國漫崛起是市場與觀眾之間的默契
羊城晚報:《雄獅少年》導演孫海鵬說,他本人并非“二次元人士”,平時也愛看真人電影特別是紀錄片。您覺得國漫的創作者是否應該多元化?
周鮚:誰說動畫導演就一定得是“二次元人士”。動畫史上那些大咖們,有喜歡探險的,有喜歡音樂劇的,他們有著各種豐富的人生經歷。沉迷二次元的多半是粉絲,而作為導演,他們需要對所做的事情有更新角度的旁觀感。
羊城晚報:在國漫的題材和審美方面,您覺得《雄獅少年》有沒有走出一條不同于以往的新路?
周鮚:我覺得中國動畫其實并不需要“新路”。它更需要多元的創作環境、放松的創作心態,專業化的市場條件。動畫特別需要回歸藝術邏輯的探討語境,而不是“打棍子”和“蓋帽子”。尊重創作,理解動畫,為夢想而努力,就能做出好動畫。
羊城晚報:影片目前的票房跟它的口碑并不完全匹配,您覺得原因是什么?
周鮚:好動畫就一定票房火爆嗎?市場受到各種不可捉摸的綜合因素的影響,結果誰又知道!對一部好動畫,我們能做的就是喜歡它,推介它,二刷甚至多刷它。元旦這天,《雄獅少年》的票房已經超過1.7億元,當然,不是冠軍。但我相信多年后,一定還會有人拿出天臺舞獅的片段來激勵自己相信奇跡。
羊城晚報:您覺得國漫崛起這幾年,中國動畫有沒有一個質的提升?
周鮚:國產動畫,無論是電影、電視還是網絡番劇,近幾年和前面20年相比確實有了質的飛躍。特別是眾多的市場爆款,極大地改變了一般觀眾對于國產動畫的固有印象。跟過去國產動畫只占有低幼兒童市場相比,今天的國產動畫景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大圣繼續鬧天宮,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還有姜子牙、白蛇,今天又多了一只相信奇跡的獅子。國漫真的崛起了,這是今天中國動畫市場與觀眾的某種默契感,一種越來越好的氣場。
(記者 李麗)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