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產業化 農村田園化 農民職業化
江油:做活“三農”文章推動鄉村振興
新安農業公園(新安鎮供圖)
盛夏的江彰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氣息。田野上,綠油油的稻田生機盎然;西瓜地里生機勃勃,彌漫著陣陣香氣;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內,傳出村民幸福的笑聲……一幅和諧的鄉村美景畫卷徐徐展開,這一切得益于江油高質量推進“三農”工作,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近年來,江油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有關“三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3+6”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響品牌,“三農”工作呈現出農業增效、農村增景、農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雙河正大種豬場(江油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1農業產業化 增強發展新活力
“產業化是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抓手。”在多年的創新探索中,江油決策層對農業發展有了準確定位。
為此,江油堅持“235”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思路,按照“南部精致農業、中部標準農業、北部生態農業”的發展格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培育發展新業態,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戰旗鎮白沙村按照“先調整、再吸納、后整合”的原則,以優質水稻產業為主體,對分散種植戶的土地進行連片整合,并全面整治撂荒土地,發展品牌好、效益高、后勁強的優質水稻。2021年,該村成功打造出連片水稻3000余畝。
“今年估計僅水稻一項就能為我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以上。”有機稻米加工現場,白沙村黨委書記陳光玉正帶領村民搬運、加工、包裝稻米。短短幾天時間,客戶已經訂購了3萬元的大米。同時,依托政府“以購代扶”的優厚政策,該村成功與3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7萬余元的購米合同。
類似白沙村這樣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鄉鎮還有很多——
青蓮鎮作為綿陽市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試點鄉鎮之一,該鎮在農業發展中,堅持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以蔬菜、生豬為主導產業,融合發展文化旅游、蔬菜種植等優勢產業,打造太白蔬菜產業園區和“太白香蔬”田園風光體驗園。
依托全省唯一的生豬種業園區、川豬產業集群項目和50萬頭川藏黑豬全產業鏈項目,江油大力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培育“生豬+蔬菜”“生豬+水果”等“以種定養、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將生豬產業集群打造為推動江油經濟增長的亮點和名片。
武都鎮從品種選擇、新技術、新機械應用、創新種植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走出了一條馬鈴薯高產高效的產業發展之路。預計今年馬鈴薯總產達10000多噸,產值2000余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2農村田園化 建設美麗新家園
青山環繞,綠樹成蔭,景觀式的農家庭院里或種花草、或栽果樹……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三園”把新安鎮打造成院在畫中、人在景中的美麗鄉村風景。
新安鎮在成功創建“中國農業公園”“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后,著力優化人居環境,把園區變景區,讓農村美起來、靚起來,為游人呈現“四季花海、果蔬飄香”的田園風光美景。
美麗鄉村的背后,是江油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豐碩成果。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中,江油以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改造和糞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全面啟動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大力實施鄉村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三年來,江油共實施省級新村集中供氣項目2處,新(改)建廁所6000余戶,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成功創建“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行政村120個。目前,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實現有效治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2%,6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通村通組硬化路率100%。
良好的人居環境既給村民生活帶來健康、提升幸福感,又給農村帶來新氣象、新面貌。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在新安農業公園游覽綠道上灑下道道金光,村民李大爺陪著老伴悠閑散步,村里的環境讓他們感到格外舒心。“現在路變寬了,空氣好了,晚飯后出來走走很開心。”
新安農業公園環境美了,前來游玩的游客也多了,帶火了一批民宿,盤活了許多閑置資源,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和村集體收入。
生活垃圾統一清運,鄉村環境有序整潔,農村公廁干凈無臭……在江油廣大農村,持續推進的環境整治,造就出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美好景色,形成了村美人和的田園風光,讓人居環境在大自然的襯托下更具特色和魅力。
3農民職業化 儲備鄉村振興力量
江油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鄉村旅游示范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迫切需要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因此,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速發展的有效措施。
近年來,江油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雙創之星”培育工程,積極培育農業職業人、現代農場主、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干和農業產業扶貧對象等“田秀才”“土專家”,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自2014年起,江油聘請國內、省內知名專家擔任各產業的授課教師、發展導師和技術顧問,以理論講座、實踐操作、田間學校、觀摩交流等形式,培育了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附子班學員黃元秀創辦的中壩附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附子系列產品深受用戶好評,遠銷日本、韓國等地;葡萄班學員肖長禮的紫珠莊園,通過葡萄優良品種引進、品牌打造,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經過培訓的高素質農民帶著課堂上學到的農業技術,在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產業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農業創業、農村致富帶頭人。如今,這些“田秀才”“土專家”也走上講臺,向其他村民分享種植技術與經驗。
“感謝師傅的幫助,要不然,我今年的損失就太大了!”在蜜蜂養殖“名師”魏錫陽的幫助下,“徒弟”唐天喜成功解決了歐幼病危害,挽回經濟損失12.3萬元。
通過培訓,國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春梅,建立起農旅融合休閑旅游觀光園,培養了400多名具有種植、養殖技術的新型農民,帶動了150多戶農戶致富,形成了“培育一個人才、辦起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致富”的鏈式效應。
“現在的農民已不是我們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了,他們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職業化農民已經成為大學生、復員軍人以及返鄉務工人員新的選擇了!”江油市探索“名師帶徒”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模式已走過了近7年的歷程,談起培訓收獲,江油市農業農村局科教中心主任黃龍感慨頗多。
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在“三農”發展的春天里,江油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江油廣袤的田野上正綻放出現代農業的夢想與希望……(王鳳麗)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