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主題教育
采訪地點: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紅色記憶: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
萬眾一心 抗震救災
“參觀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心靈一直很震撼,為災難帶來的痛,更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以驚人的意志、勇氣和力量,組織開展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生命,最大限度地減低了災難造成的損失,奪取了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近日,剛參觀完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的市民鄧子云的話,代表著眾多參觀者的心聲。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科學發展三大奇跡,紀念館的室外遺址北川老縣城核心保護面積0.79平方公里,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整體原址原貌保護的規模最大、破壞類型最全面、次生災害最典型的地震災難遺址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是開展地震災難研究和防災應急教育不可復制的珍貴資源。
科學重建 創造奇跡
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地震主題紀念館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位于北川曲山鎮,包括“三遺址兩館一中心”,即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沙壩地震斷層遺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遺跡、主館、副館和防災減災宣教中心。
紀念館毗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按“裂縫”建筑方案建設,其寓意為“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后人永恒的記憶”。紀念館占地14.2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280平方米。展陳面積10748平方米,分為曠世災難破壞慘重、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科學重建創造奇跡、偉大精神時代豐碑四個部分。主題展陳為《山川永紀》,主要表現“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人民軍隊好、各民族大團結好”等內容。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觀的手法,通過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體量,并通過下沉廣場和步道向外延伸。整個建筑與平緩的草坡融為一體,局部翹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
在設計之初,專家給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的定位是,不等同于紀念碑或者悼念地,它是有著特定的社會功能的。災區的重建不僅僅是物質方面,也應該包括精神上。對地震博物館的評價應當更加客觀,不能將它簡單地與紀念碑或者悼念地的概念相混淆。
2010年,經過評選,以“裂縫”為名的展館設計,在同濟大學的14個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外部采用飽含紋理的銹蝕鋼板與屋頂綠色植被交接的鋒利邊緣,展示出大地被撕開時的建筑墻體。橫向伸展的建筑形體配以三角形的長窗,進一步強化了外形張力。穿行于主館和副館間的“裂縫”步道鋪裝紅色砂巖,以鋼板劃分線與建筑立面形成統一整體。廣場旁邊的樹林和植被為原本凝重的場所注入了更多生命的氣息,賦予了“記憶永存希望不滅”的意義。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地震主題紀念館,是中宣部確定的“三基地一窗口”,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35項榮譽。
同時,紀念館與同濟大學、四川大學、防災科技學院等13家科研院校共建科研和教學基地24個,已成為對外展示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開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基地。
走進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里,通過一幕幕場景的還原,感受到的是面對空前慘烈的災難;更能真切看到,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以驚人的意志、勇氣、力量,組織開展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生命,最大限度地減低了災難造成的損失,奪取了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表現出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大無畏氣概,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
偉大精神 時代豐碑
曲山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傷痛中一路走來,曲山鎮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涅槃重生”。
行走在曲山鎮,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嶄新的鄉鎮。鎮上的文藝演出隊時常開展文藝演出,不斷豐富著群眾的文化生活;農戶的自建房集中成片,鄉鎮的土地不僅得到有效利用,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采訪中,不少群眾說:“這些年來,曲山的建設與發展又快又好,交通便捷、產業興旺……我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想方設法幫助群眾增收致富,曲山鎮鉚足干勁。2020年,該鎮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戶,實現工業總產值0.776億元,新簽約項目3個,協議引資額3億元,實現稅收700萬元。目前,投資逾千萬元的羌身源大健康茶園建設項目(一期)等重點項目正加快推進。
在產業發展上,該鎮堅持“農旅結合”發展模式,以茶園、水果、高山蔬菜和生態養殖等產業,帶動全鎮人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鎮累計發展茶園8000畝、枇杷園4000畝、中蜂5000余箱、生態豬10000余頭。
“農旅”的結合發展,帶熱了鄉村旅游,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該鎮以特色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羌族旅游民宿產業,通過一系列舉措提升旅游的品質。現在,石椅村民宿、玉皇山民宿共有4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民宿正在建設中。對于發展帶來的變化,石椅村村民陳先生感觸頗多。“我家的農家樂生意紅火,一家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陳先生告訴記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政府一直以來的關懷與支持,也感受到了來自全國人民的關懷與相助。我們只有更踏實勤勞地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不辜負他們的心意。”
曲山鎮黨委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黨委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廣大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的曲山。”
記者手記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行走在紀念館里,看著一幅幅災難圖片,回憶著當時“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情形,心里的痛無以言表。正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華民族迸發出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偉大力量。一場搶救群眾生命、抗擊地震災害的斗爭,在中華大地展開。
隨著采訪的深入,大量的受訪者為我們還原了2018年5月12日那天,大地開始震動,大樓瞬間灰飛煙滅,山岳開始怒吼,巨大的石塊滾落下來,無情地飛向人群,一切只持續了一瞬間,小鎮便夷為平地,震起的灰塵在天空中飛舞……搶救生命、抗震救災,從中央到地方,各方面迅速行動起來。深入了解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清楚地看到了,紀念館正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科學發展三大奇跡,展示了全國人民守望相助、血濃于水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精神。
回首這過去的10余年,在抗震救災、災后重建、振興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
紀念景區已成為留存災難記憶、傳承抗震精神、展現人類愛心力量以及對自然再認識的平臺,是開展預防特大自然災害科研和教育的基地,具有“紀念、展示、教育、宣傳、科研”等功能,最終將建成世界級的地震災害研究基地和世界級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在“裂縫”中駐足,不禁深切緬懷抗震救災英雄和遇難同胞,回顧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行動,感受到的是當災害來臨時祖國各地匯聚起的強大救助力量,以及我們民族的不屈精神信仰和大愛人性光輝,響亮地回應著世界人民: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實習記者 周鈺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