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波在觀察蜜蜂生產情況
初冬的午后,雖有陽光,但山風掠過,刮在臉上還是生疼。在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金豐村貓熊谷農場,農場創始人張玉波弓身蹲在格子蜂箱前,伸出粗糙的大手,取出蜂巢,對著陽光,瞇縫著雙眼端詳著小蜜蜂們,上揚的嘴角在黝黑的臉上漾出自豪的微笑。
從首都北京到平武山溝,從生態學博士變身山村養蜂人,張玉波只為了心中的那個夢想。
11月11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在《地理·中國》欄目播出人文科普紀錄片《國家公園的故事——大熊貓國家公園》,其中用了近10分鐘時間講述張玉波用小蜜蜂守護大熊貓的故事。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春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把論文寫在青山綠水之間
今年42歲的張玉波自稱“蜜蜂博士”,但事實上,他是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的生態學博士。
2005年3月,張玉波和同事來到平武縣木皮藏族鄉做科研調查項目,吃住都在當地村民家中。陽春三月,山里的雪還沒化盡,他借住的村民家的男主人何大叔卻整天赤著腳上山采藥,挖野菜補貼家用。何大叔的一雙兒女初中未畢業就早早到沿海地區打工,盡管如此,一家人的日子還是過得捉襟見肘。
張玉波還從村民口中聽到一個故事:有個深山溝里的村落,大部分青壯年因為偷獵野生動物“被抓進去了”。“沒得法……逮到一只大家伙就能賣個好價錢,咋個能經得起誘惑嘛?”逮獵高手老鐘向張玉波講起自己當年的故事時,正在搗鼓自家的“棒棒巢”蜂箱。老鐘已經不再上山打獵,打短工、養蜂、挖藥成了他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一家老小都指望著我吃飯,一年也落不下幾個錢,日子不好過呀!”老鐘忍不住抱怨生活的艱辛。
歷時兩年多,張玉波幾乎踏遍了木皮藏族鄉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博士論文寫作。在實踐研究中,他發現中華蜜蜂對生活的生態環境要求極高,而有中華蜜蜂大量生活繁殖的地方,也是大熊貓的棲息地。與此同時,一個大大的問號縈繞在他腦中:大熊貓保護與其說是一個生態學問題,不如說也是個經濟學問題。
讓更多村民品嘗養蜂甜蜜
博士畢業后張玉波進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作為訪問學者遠渡美國杜克大學從事相關生態研究,但是帶著這個問號,無論身在何處,守著青山綠水卻過著窮日子的平武村民始終是他放不下的牽掛。
當時,國家和地方都鼓勵老百姓積極發展種養殖業,平武高山蜂蜜與平武茶葉一樣,逐漸成為當地的土特產品牌。
2018年的一天,張玉波接到了做博士論文時所駐村的村支書打來的電話,告訴他村民們養殖的蜂群普遍存活率下降。他立即買了相關科學養蜂的書寄去,但村支書收到書后卻又打來電話:“小張,我們這些大老粗咋‘啃’得動這些書?”張玉波動了念頭:干脆自己辭職到平武去養蜂!2019年年初,他毅然辭職,一頭扎進了平武的山溝里,開始了貓熊谷農場創業之路。
張玉波自己動手開發了太陽能物聯網格子蜂箱,通過4G網絡監控,使養蜂人不用到現場開箱檢查就可以掌握蜂群的狀況,極大減少了對蜂群的干擾。
格子蜂箱使用之初,村民大多持懷疑態度。張玉波記得,2019年7月26日,貓熊谷農場第一次取蜜,僅僅2個格子取出純凈成熟巢蜜6公斤,是傳統蜂箱的2倍!相比傳統蜂箱,使用格子蜂箱,一名養蜂人管理蜂群的上限從100群提高到200群,綜合經濟效益也提高了1倍以上。目前,張玉波已向當地老百姓免費發放了50個格子蜂箱,讓更多的村民都能嘗到其中的“甜蜜”。
他希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粒種子
平武有超過80%的森林覆蓋率,養蜂條件得天獨厚,大森林里面有很多蜜源植物,其中包含厚樸、杜仲等中藥材,所以產自平武大山的蜂蜜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中藥味。
正是如此,貓熊谷的蜂蜜一推上線,不僅被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戶紛紛搶購,他們還通過張玉波在社交賬號上分享的科普知識,了解到了大熊貓棲息地的環境現狀,吸引他們帶著小朋友們來到貓熊谷農場,體驗森林生活,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貓熊谷分享給孩子們的不單是蜂蜜,也在幫助孩子在心里種下一顆親近自然、愛護自然的種子。”張玉波說,一個來自北京的小學六年級女孩在聽完他講述蜂群的內部分工知識后,連寫帶畫,做了一份小小的科研報告。
這些帶著孩子走進大山的家庭還以親子認養的方式,用詩意或寓意深刻的名字命名了認養的蜂箱。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甜蜜,更是滿滿的回憶,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遞了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力量。“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以及子孫后代,將來不僅僅是在公園里,也能在森林里看到大熊貓的身影。因為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大自然才是他們的家園和歸宿。”張玉波說。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