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魯川聯手謀發展 共促羌城新騰飛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十周年之際,5月13日上午,我市舉行“十年巨變·感恩致謝”座談會。河南省政協..
2009年7月16日開工建設,2010年4月30日竣工通車的遼安路,全長30.004公里,總投資4.1億元,是遼寧援建安州單體投資額最大的項目。是安州路網規劃東西向主骨架及主要快速干道,沿線經過花荄、界牌、興仁、樂興、塔水、秀水六個鄉鎮,惠及沿線25萬群眾。該項目建成通車后,安州城區半小時車程可達四分之三的鄉鎮,一小時可達所有鄉鎮,與先期竣工的遼寧大道、成青路一同構成了安州區全新的“金三角”交通樞紐。
這座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北川擂鼓八一中學,由原濟南軍區援建。4棟4層高的學生宿舍樓,從開工到投入使用,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能同時容納2200人就餐的食堂,短短5個月建成;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的教學和實驗綜合樓,從奠基到完成主體工程,也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一座占地108畝,總建筑面積3.2萬余平方米的寄宿制學校,在災后的擂鼓鎮拔地而起。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縣成為極重災區,整個北川縣城滿目瘡痍、百廢待舉。2009年初,國務院批準將縣城整體搬遷至永昌鎮,再造一座羌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人民以及山東人民的無私援助下,經過北川人民忘我的日夜奮戰,北川新縣城已成為綿陽首屈一指、世界聞名的國家級5A旅游風景區。
豆叩鎮位于平武南部的清漪江畔,也是平武羌民族聚居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豆叩許多村寨被夷為平地。災后重建時,豆叩鎮把發展優質有機茶葉作為支柱產業和脫貧致富門路。
位于安州區中部的樂興鎮,“5·12”地震造成全鎮5851戶21493人受災,城鎮、農村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損毀,經濟損失達11億元。災后重建中,援建資金總額8732.4萬元,完成城鄉住房、產業、服務設施等項目24個。
江油市文勝鎮地處龍門山脈腹地,在“5·12”地震中受災較重。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援建省市的無私援助下,文勝鎮災后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目前,當地正結合實際,多舉措大力發展旅游業,打造“養馬峽”品牌農業,發展觀光農業、采摘農業、休閑農業、度假農業等特色旅游業,促進鄉村振興。圖為文勝鎮新貌。
北川新縣城永昌鎮是“5·12”特大地震后唯一異地重建的新縣城,被譽為抗震精神標志、城建工程標志和文化遺產標志,是國家5A級北川羌城旅游區的主要部分。由中國城市規劃院規劃設計,山東省整體援建,于2011年1月23日整體移交給北川,2011年2月11日舉行開城儀式投入使用。幾年來,已發展成為基礎設施完備,產業體系完善,人民宜居宜業的新型城市。
災后重建中,援建省市以山水城市為切入點,以打造旅游名城為重點,致力于將平武縣南壩鎮塑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蜀漢風格特色小鎮。為此,援建省市特地打造商業步行街、修建長城墻、重建江油關,為南壩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南壩鎮已成為九環線上新崛起的旅游明星鎮。
安州區秀水鎮在十年前的特大地震中,損失慘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災后重建,秀水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先后被列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重點鎮、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百鎮建設試點行動試點鎮。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安州區千佛鎮95%以上的房屋垮塌,道路、電力、通訊完全中斷,損失慘重。地震后,千佛鎮按照“川西民居”的總體定位,打造山區旅游新鎮。目前,全鎮呈現中藥材、魔芋、茶葉、經濟林木四大產業齊頭并進之勢,發展天麻500余畝、茶葉2500余畝、魔芋3200畝、中藥材3.5萬余畝。結合本土特色,該鎮主打山野蔬菜、農家自養家禽及生態食品體驗,發展家庭客棧、旅店27家,建成千佛山水上樂園,引進木言別院、姜家溝康養生態休閑山莊等5個精品民宿,逐步形成“春看杜鵑夏避暑,秋賞紅葉冬看雪”的旅游特色。
綿陽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