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新華網與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聯合推出《“無廢城市”市長訪談錄》,就高質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進行專題訪談,介紹地方“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思路、亮點特色、初步成效,充分發揮先進帶動作用。
這一站,我們來到銀川,與銀川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陶少華共同探尋“無廢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
新華網銀川1月20日電(王鈺淇)銀川是國際濕地城市,西北唯一的中國十大大美之城,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今有“塞上湖城”之美譽。同時也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銀川近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銀川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減污降碳的關鍵之舉,積極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和“無廢細胞”建設。初步形成人人參與“無廢城市建設”,打造銀川市“無廢城市”建設樣板。
“四動”并進 加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新華網:銀川市2022年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近年來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請介紹一下銀川市具體是如何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
陶少華:我們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減污降碳的關鍵之舉,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高位推動。建立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將“無廢城市”建設納入效能考核,修訂《餐廚垃圾管理條例》,制定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建筑垃圾管理等規范性文件,強化制度約束,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民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是項目驅動。把項目作為“無廢城市”建設的支撐,謀劃了一批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項目,目前,已實施18個項目,總投資20億元。另外,我們還培育中盛建材、綠筑節能科技等11個自治區“無廢城市”典型示范項目。
三是示范帶動。以建設“無廢細胞”為抓手,細化量化建設類型、建設程序、建設標準,建設“無廢機關”“無廢小區”“無廢鄉村”“無廢酒店”“無廢公園”“無廢”快遞網點“無廢商超”等12類150個“無廢細胞”,將“無廢理念”覆蓋全城,帶動全民共同參與。
四是產業拉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依托靈武市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引進中再、億能、瑞銀、恒業等企業投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分揀中心和交易市場輻射周邊10余省市,年回收處理各類廢舊資源約280萬噸,綜合產值達300億元。
產業結構由傳統高耗低效向綠色智能蝶變
新華網:銀川圍繞工業固廢制定措施,不斷創新,請介紹一下具體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績。
陶少華:近年來,銀川市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大力探索工業固廢綜合治理集成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突出”:
一是突出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全面推行園區分類考核,加快傳統工業園向綠色生態園區轉變,制定印發《園區綜合考核評價辦法》等,提升生態建設、節能降耗等約束性指標權重。西北首個“綠電小鎮”在閩寧鎮啟動建設,蘇銀產業園、銀川經開區入選綠電園區試點。近三年,我市19家企業被認定為自治區級綠色工廠,5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二是突出綠色生產工藝改造。出臺能耗雙控、綠色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廣先進適用綠色生產技術裝備,鼓勵企業綠色改造,降低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2023年銀川高耗能產業比重下降3.2個百分點,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8.7%;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較2022年同期減少40萬噸,綜合利用率超65%。
三是突出綠色產業集群發展。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產業,加快中國新硅都、世界葡萄酒之都、算力之都,新型電池制造基地、智能終端材料和半導體材料生產基地、高端奶產業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能源轉型示范基地“三都五基地”建設,產業結構由傳統高耗低效向綠色智能蝶變。
培育精品“無廢細胞” 四措并舉深化“無廢城市”建設
新華網:“無廢城市”的建設離不開一個個“無廢細胞”,銀川市已經建設了150個“無廢細胞”,請介紹一下典型案例。下一步,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面,還有哪些構想和措施?
陶少華:群眾是“無廢城市”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更是最廣泛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在“無廢細胞”建設中涌現出許多典型,我介紹兩個例子。一個是“無廢企業”,寧夏中盛建材公司,它的原料全部來自熱電廠產生的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經過一系列生產工序,搖身一變成了新型綠色環保輕質建筑材料。另一個是“無廢小區”,二一七小區,該小區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將廢棄的車棚改造為“陽光坊”,廚余垃圾就地制作成環保酵素和漚肥,利用廢棄輪胎建造便民洗手池,閑置的彩鋼房再利用成為便民驛站,褪色的外墻通過墻繪和閑置自行車、塑料瓶蓋、奶粉桶等再利用成為了特色打卡墻,讓老大難的舊房活起來、靚起來。
下一步,我們主要還是堅持問題導向,從四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無廢城市”建設水平。
一是進一步拓寬固廢利用渠道。推動粉煤灰、煤矸石在道路鋪設、交通護欄、土壤改良、土地復墾等方面的綜合利用。鼓勵本地利廢企業擴能增效,推動更多的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在本地落地建設、投產見效。
二是進一步完善固廢利用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建筑垃圾處置中心,加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開發,鼓勵在生態修復、市政交通、園林綠化、河道護坡等政府投資建設工程中廣泛應用。
三是進一步培育精品“無廢細胞”。持續推進“無廢細胞”建設,充分發揮領跑性“無廢細胞”的風向標作用,打通多領域綠色發展內循環。
四是進一步健全環境風險防范體系。扎實開展固廢集中治理,逐步實現危廢監管電子化,最大限度將環境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夯實“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