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央視《焦點訪談》繼續聚焦《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專欄,綿陽數字化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獲點贊。報道全文如下:
中國式現代化,數字經濟是優勢所在。
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總量居世界第二,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40%,已經成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
優勢技術要接地氣,要落地生根產業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就是要讓數字經濟把根扎進實體產業的泥土,讓實體經濟插上數字產業的翅膀。
四川綿陽的長虹是蜚聲海內外的“彩電大王”,于1958年成立,一直緊追電子技術浪潮。2017年,長虹啟動了人工智能實驗室。用最近六年的大步沖刺,超越了過去六十年的馬拉松。在位于四川綿陽的長虹集團數字化工廠,具備智能互聯等功能的液晶電視通過自動化生產線產出,單個工廠每天的產能達到2萬臺以上。
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長虹智慧顯示(中國)公司制造體系信息化負責人馮楚賢:通過我們這個工廠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設,我們目前物流的自動化率能達到95%,關鍵工序的自動化率能夠達到100%。
如此高的自動化率,源于深度融合機器學習與智能控制技術。它大幅提高了生產和運輸效率,以75寸電視為例,制造成本下降了33%。今年前6個月,長虹的智能電視累計銷售了758萬臺,成績亮眼。
如今的長虹已經從過去一家傳統電視制造企業,發展成為集消費電子、核心器件研發與制造為一體的綜合型集團。蝶變背后的密碼,是多年來堅持的智能化數字化的融合轉型。
時間退回到2005年,那時電視行業正在轉向互聯網電視,企業決定主動出擊,開始與數字融合的嘗試。
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AI實驗室副主任 劉明華:當時的挑戰就是咱們電視要能夠兼容播放互聯網上各種各樣視頻內容的格式,當時我們長虹自主開發了播放器,兼容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片源的格式。
彼時的全球,信息通信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從根本上重塑著新型工業化的模式。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面對全新挑戰,新時代的改革引領者,堅定地選擇迎難而上、作答時代課題、擘畫長遠未來,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 余曉暉: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領域是高度重視,給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批示、各種要求,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觀點、新論斷、新的思想,也為我們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和數實融合指明了方向和根本遵循。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需舟楫相配、得水而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 胡擁軍: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翼,一方面,數的部分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資源、應用設施安全等一系列服務,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為數的部分提供了一個最大的應用場景,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國家是在支持數實融合的發展,通過數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此思路引領下,一場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改革大潮奔涌、迸發出澎湃力量。2012年,企業組建了專門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發團隊,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生產和檢測環節。
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AI實驗室副主任 劉明華:相比人工,我們的效率平均應該是提升了至少70%以上,效率提高了,準確度提升了。
不過改革發展之路上,艱難險阻總是不斷。進入新時代,互聯網更新迭代更為迅速,顧客需求更加多元化,加上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事物接連涌現,使得家電行業在開發、銷售和盈利模式等各方面都受到更大沖擊。
在此背景下,要發展融合數字經濟的先進制造業,不能只靠企業單打獨斗進行技術攻關,而是需要長遠布局一盤大棋,構架起科學、系統的工作機制。
我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戰略指導文件,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路徑指引。
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各地都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具體政策和措施,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長虹所在的綿陽市政府也創新機制,聯合政府各部門成立了“推進新型工業化暨制造業智改數轉”專班,協調全市力量,形成合力推進工業化智能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四川綿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干部 姚偉:推動長虹和本地高校以建設工業互聯網實訓基地為目標,搭建了一個高質量產教融合平臺;常態化開展跨區域合作和供需對接,幫助長虹進一步提升運營能力和服務范圍。
2020年1月份,國內首條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在長虹正式投產。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僅為產品賦予強大的智能屬性,同時也加速了生產制造各環節和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產線建成后,產品交付時間縮短了78%。人均效率提升65%以上,產量增長200%以上。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 余曉暉:我們是將產業升級,是將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實現我們的整個產業組織、企業形態的變革。這樣的變革很多是依賴數字技術在工業每個領域、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應用才能實現。
如今,中國制造業正在向數實融合深度進軍,邁向全球產業中高端。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工業互聯網實現工業大類全覆蓋,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
(涪江觀察記者 劉曾太 魯文林/文 圖片視頻均來自央視新聞)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