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是預防出生缺陷日,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黃國寧教授表示,社會因素中高齡生育也會增加發生出生缺陷的風險,建議大家關注自身生育力,做好適齡生育。
守護生育力,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生育力是指繁衍后代的能力。在黃國寧看來,守護生育力,青少年時期尤為重要。他強調,性教育是全世界對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學校、家長包括青少年共同努力。
而人工流產,特別是重復流產對女性健康和生育能力存在明顯損害,可能導致流產并發癥繼發不孕等情況。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孫海翔提示,女性的生育力體現在卵巢和子宮這兩個器官,對女性而言,人工流產特別是青少年非意愿的懷孕所造成的人工流產帶來的影響巨大。對此,合理的避孕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輔助生殖技術助孕仍需“天時地利人和”,適齡生育是關鍵
年以來,北京等多地陸續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此后,多個省份醫保部門積極跟進,2024年9月1日起,福建、河南、陜西、西藏4個省份也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輔助生殖給渴望生育的夫婦帶來了希望,但仍有許多人對于輔助生殖技術存在誤區。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鄭州大學第一醫院首席科學家孫瑩璞表示,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受三大條件影響,首先是胚胎,高質量的胚胎必須來源于高質量的卵子和高質量的精子,對于女性來講,卵巢功能的保護尤為重要。其次是女性的子宮內膜,反復人工流產、宮腔感染、子宮內膜過薄等都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后是合適的時間,一般在排卵后的大概6—7天,子宮內膜最適宜胚胎種植,把高質量的胚胎遇到放到適宜且發育良好的子宮內膜環境上,在自然妊娠中是排卵后的大概6—7天也是成功妊娠的前提條件。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婚齡推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對此,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委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艷萍仍然提倡有生育意愿的女性能夠適齡生育。“從生理角度看,女性21至35歲是最佳生育時期,這一時期生育力較強,卵子質量高,能提升妊娠成功率,而且孩子更健康。而過了35歲生育能力是呈現陡坡式下降的,同時高齡妊娠相關疾病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的風險也會增加。”
而對于還未生育的女性朋友,保護卵巢功能也至關重要。對于40歲以前就開始出現卵巢儲備減退的群體,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李艷萍教授提示,“目前對于卵巢儲備減退治療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保護意識很重要,熬夜、不健康的飲食、工作環境都會造成影響。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避免熬夜、吸煙、飲酒,都有助于保護卵巢功能。”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