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27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報道,在老城區醫院停車難,是不少人看病時的一大痛點。在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過去半年多來,醫院不僅清走了上千輛關系車,還主動把全部車位讓給患者。如今,醫院車位擴充到600個。此外,這家醫院還免費提供1700張陪護床,按一年10萬人次住院量來計算,這一項為患者節省了上千萬元。
看罷這條新聞,不少網友“反應”挺大,有的“建議全國推廣”,喊話身邊醫院都來學學,吐槽自己每次去都只能停外面馬路上,一不小心就被交警貼條;還有的回憶起自己在醫院走廊長椅上或和病患擠在一張病床上過夜的痛苦經歷,感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難處“可算被看見和重視了”。評論區網友紛紛“搶話筒”的背后,有對“別人家醫院”的羨慕,也滿含對類似貼心服務也能走進身邊醫院的殷切期待。
現實中,患者就診停車和住院陪護難題,看似是就醫過程中的小事,實則是關乎就醫效率和體驗的大事。上述醫院的改革,是當前不少醫院努力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一個縮影。
努力為患者就醫提供交通、停車方面的便利,打通就診“最后一公里”,是提升就醫體驗的一個方面,諸如看病需要掛好幾次號、急著住院卻沒床位、住院出院手續繁瑣等一系列問題,同樣是患者就醫過程中繞不開的難題。去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于2023~2025年在全國實施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的主題活動,在提升醫療水平、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擴大醫保覆蓋范圍之外,患者便捷舒心的就醫體驗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地方在提升患者全過程就醫體驗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一些地方開通了公交“通醫專線”“就醫直通車”,甚至地鐵站出入口直連醫院門急診樓;一些醫院嘗試增建立體停車場、租賃社會停車場供員工停車使用等舉措;有的醫院引入“全院一張床”改革,打破科室間床位壁壘,統籌調配床位資源;多地試點“先付費后診療”就醫模式,最大程度簡化就醫流程;很多醫院推出夜間門診、周末門診,緩解患者就診需頻繁請假的困擾;越來越多醫院通過改善飲食、在公共區域提供無線網絡等服務內容,進一步提升患者滿意度……
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醫院在改善醫療服務的動力和效果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這背后既有人力、物力、財力掣肘的因素,也有改革舉措不對路、沒能摸準患者就醫痛點、對醫療服務新需求分析不夠等原因。對此,一方面醫療行政管理部門有必要加大支持和幫扶力度,讓各級醫療機構有實力、有底氣推動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對接患者需求;另一方面醫療機構和工作人員也需盡快轉變觀念,將服務質量與醫療質量并重,在解決人民群眾就醫痛點、堵點、難點問題上花更多心思、下更大功夫。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保障體系,從目錄談判、帶量采購,切實減輕群眾藥耗負擔,到跨省通辦、直接結算,異地就醫體驗穩步提升,再到按病分組、打包付費,通過支付改革遏制不合理醫療,近年來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在這一基礎上,通過再造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優化就診環境等方式改善患者就醫體驗,以便民服務“小切口”撬動看病就醫“大民生”,是為健康中國補上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的必然要求。
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期待更多地方和醫療機構能厚植“以患者為中心”的文化理念,多傾聽百姓意見建議,積極借鑒優秀經驗做法,推出更多務實舉措,用細心、貼心、暖心的服務,讓寶貴的醫療資源更可及、更均等,實現高質量醫療服務全面覆蓋、全民共享。(韓韞超)
編輯:郭成